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歌曲分类 >“心灵滋养”的本质:“让孩子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着”

“心灵滋养”的本质:“让孩子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着”

发布时间:2022-07-26 21:23:04
作者:爱丽丝与奇妙豆

最近被「如何看待北大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的讨论刷屏了。

留学美国的北大才子王猛(化名@日落骑士),写了万字长信给父母,控诉他们从小对他的严格管控和精神伤害。王猛说,为了疗愈自己,解决心中的长期压抑,甚至考虑回到母校攻读一个心理学博士。他多次尝试和父母诉说心中的苦闷,父母的反响永远是「别抱怨了,你的抗挫折能力太弱,应该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绝望之下,王猛拉黑了父母,12年都不曾回家过春节。

 

有句话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然而,很抱歉,这一次我选择站在孩子的那一边。就像在坚固的高墙和脆弱的鸡蛋之间,我总是选择站在鸡蛋的一边。

因为父母是成年人,他们有力量,很多时候都有选择;而孩子太弱小,没有力量,他们没有选择,只有任凭命运拨弄。

作为一名儿童教师,我真的见过一些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受到深重的心灵创伤,而父母根本不当一回事的。来自父母的每一句冷言冷语和每一次情感忽视,都像撞上一堵冷冰冰的墙,对孩子而言,都是二次伤害。

 

其实,我能理解这位准博士心里的苦。活到现在没发疯,有成就,还有能力寻求心理能量进行自救,实属不易。

另一方面,我也理解他父母的倔强、控制、不明就里。

他父母那一代人,代际创伤太深了,从极度匮乏中挣扎着长大,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被温柔对待过,所以不明白对待孩子除了简单粗暴的训斥还有别的方式。在他们看来,吃饱穿暖还供读书,已经是天大的福气。

连父母自身都从没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凭什么认为他们有能力付出这种爱给孩子?

整件事是件悲剧。最悲伤的地方在于,没有人真的是坏人,只是孩子寻求的和父母看重的实在南辕北辙。

王猛在年幼的时候,需要的是温情和支持,而这些父母从来没有给过他。

王猛父母那一方也很不解。他们觉得:我们已经尽力培养你了呀?让你吃饱穿暖还上了北大,之后还出国留学,你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们?

只能说,双方都有很深的内心创伤,区别在于王猛还年轻,还有机会治愈自己。而他父母,恐怕已经将内心创伤内化,成为了他们顽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想要那一类人充满正能量、宽容且温柔,是多么难。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不算错。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命运也会决定性格。

生在什么样的环境,具备怎样的基因和先天气质,被怎样的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养育,决定权全都不在孩子身上。

 

我有一个远方亲戚,她的经历几乎是王猛的翻版。不同的是,直到现在,她仍然没能摆脱原生家庭对她的控制。

在很多年前,我们都还年少的时候,一度我和她曾经很亲近。我们像姐妹一样互相倾诉,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她帮助我练英文改简历,我帮她排解心中的忧虑。

她说,自己从小就被关在家里,几乎没什么朋友,也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发展亲密关系。她羡慕我总是有好多朋友,看起来似乎轻轻松松就能得到大家的接纳。

她总是担心,自己一辈子都无法找到心心相印的朋友和爱人,难以获得幸福。

我鼓励她说:幸福就像是沙发下的纽扣,不去急着找它,某天它自己会跑出来的。

她生日那天,我在国内无法帮她庆祝,于是拜托了一位朋友买蛋糕,悄悄放在她家的门口。受到蛋糕的她开心极了,说从没有人这样给过她生日惊喜。

那段时间,她整个人都阳光开朗了许多,开始和我描绘她想要的未来,还计划着以后去做义工和国外旅行。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孤独的少女终于对好友敞开心扉的故事。可是某一天,情形突然急转直下。

她母亲是个强势的女人,一向牢牢掌控着自己的丈夫和女儿。他们的家庭生活像一座孤岛,旁边竖起坚固的高墙,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她母亲察觉到了女儿的变化,感到不满,语气不善的给我打电话说:

我们不想和你再有什么交往。别再缠着我们一家,你是在利用我们。

而她写了一封长长的、痛苦的信给我,在信中说:

“我这个家庭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我父母带给我的伤害,很深的影响了我,你是不会明白的。我们(家)实在是无法接纳任何人了,但是,请不要把这件事当作对你的攻击……”随后,她拉黑了我。

我一度为此事感到很受伤害。我实在不明白,没有做错任何事的我,为何会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对待。不过,那时候毕竟年轻,生活中值得的期待的还有许多。我很快就从打击中恢复了过来,继续自己的生活,渐渐淡忘了那件事。

听说后来,她为了摆脱自己的父母,选择去了很远的地方念书。毕业以后,经历了一些不顺,无法顺利的融入社会,最后兜兜转转,还是不得不回到她父母身边,哪怕她知道那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直到看到王猛的新闻,我才恍然意识到:原来她也像王猛一样,从小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那样大的心灵创伤。我开始为她感到伤心。当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母亲刻意的社交孤立起来,长大后想要重新获得社会关系,该是多么的困难?

我真的希望,有朝一日她能够找到某种方式重获内心的幸福安宁。

 

北大才子远离父母的故事,和上面那个姑娘的故事,都证明了一点:即便在物质方面丰衣足食,也未必能换取孩子内心的幸福。无法滋养孩子心灵的父母,只会为他们留下心灵创伤。

至于真正合格的父母,则会站在“心灵创伤”的对立面,带给孩子长久的“心灵滋养”。

心理咨询督导师@某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深以为然:

“心灵滋养的本质,是让孩子有能力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着。”


“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着”,这句话有好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着”基本相当于大家常说的“精神富养”。

在原生家庭中被充分滋养过的孩子,他们在精神上是富足的。对于精神富足的人来说,哪怕在未来的人生中经历了别人的孤立、冷落、嘲讽甚至欺凌,他们也会更容易振作起来,因为他们永远有家这个温暖的港湾,可以随时回家“补充能量”,得到安慰。

对于心灵被充分滋养过的孩子而言,哪怕是“不合群”,也没什么可怕的。因为“不合群”为他们带来的,除了孤独,更多的是自由。

至于那些无法从家庭中获取滋养的孩子,一旦他们在社交上受到了挫败和拒绝,才更为致命,因为他们不像前者,他们“无处可去”。

 

“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着”的第二层意思,是说孩子自我悦纳的能力。

充分的经受过心灵滋养的孩子,必然是有愉悦的、感恩的、心中是有“富足感”的。这里的“富足感”指的不是奢侈,而是他们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拥有的已经足够让他们快乐的生活。

哪怕社会风气病态的攀比一切,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这样的孩子心灵仍然是自由的。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需求的是什么,不容易被表面的幻象蒙蔽,也不会盲目跟风攀比。


“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着”的第三层意思,是说孩子有能力接纳自我的不健康和不完美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不完整的部分,充分被爱过、被滋养过的孩子,并不会惧怕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他们深知自己不需要完美,仍会被无条件接纳和珍惜。

相反的,没能被充分滋养过心灵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心理督导@某甘提到了一个“未完成情结”:

“如果陷入到未完成情结里,一辈子可能都在怪圈里转。有时候想要得到一个具体的东西,但是得到后发现可能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可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那个记忆里的东西曾经给我们的感觉或者是别的什么,那个所谓具体化的目标物,可能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实体而已。”

就像前面案例中的王猛一直耿耿于怀的剥鸡蛋事件和短裤事件,重点根本就不在那些小事本身,而在于一种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回应的缺失。

在幼小的他最需要关怀的时候,父母没有站在他那一边,而是在他面前重重关上了情感的大门。这种情感的窒息,让幼小的他呼吸困难,成为难以消融的内心创伤。

 

那么,为了避免此类的悲剧再发生,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充分滋养孩子的心灵?懂得滋养孩子的家长,应该避免怎样的“雷区”?我们的下期文章,会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To Be Continued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就请动动手指,帮我点个赞或转发到朋友圈吧!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儿童教师棉棉老师,坚持每周更新一篇原创的育儿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闻、育儿经验和儿童故事,也会不定期更新我的原创童话。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liceandMagicBeans,或知乎专栏爱丽丝与奇妙豆,实时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如果有育儿方面的疑问,欢迎从知乎的值乎向我在线咨询。为保护儿童隐私,所有儿童姓名均为化名,案例中的儿童特征也会经过适当处理再呈现。感谢理解。

商业合作请在文章后留言,直接联系本人。


图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