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歌曲分类 >儋州山歌中的辞格举隅

儋州山歌中的辞格举隅

发布时间:2022-06-09 23:31:05
作者:印象洋浦

儋州山歌中的辞格举隅

周文盛


儋州人从小就生活在山歌的海洋中,无不受到人民群众爱编、爱听、爱唱山歌这种特有的乡土文化氛围的熏陶。从哇哇落地、躺在摇篮的那一天起,就会听到儋州歌谣:“搂搂哩,屋底栏岗种荔枝;荔枝生肉人得吃,龙眼开花到几时?”稍大一些,人们会教他唱:“哥小小,侬小小,哥担猪仔侬担鸡;哥担猪仔入村卖,等侬担鸡半路啼”。长大以后,接触的山歌甚多。因为在儋州,人们在节日、婚庆、添丁、祝寿以及迁入新居、水井落成,都设宴请客,有时还请来“歌爸”、“歌妈”对唱山歌,以制造喜庆气氛,好不热闹!

儋州山歌在群众中广泛传诵,影响深远,世代沿习,历久不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内容联系实际,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加上韵律优美,唱来琅琅上口,通俗易记,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二是运用多种辞格,语言生动形象,也不缺少幽默,容易为群众所接受。笔者本着抛砖引玉的初衷,就儋州山歌中的辞格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等问题,谈点浅见,就教于方家。

一、比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近或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叫比喻。这种辞格在儋州山歌中真是举不胜举。例如:

1、从小生来好样子,生得好恋似宝珠。

两片唇红齿又白,身如风动柳枝摇。

2、侬完婚后哥悲叹,心烦般比火烧山。

现时人放鸡落罩,侬似餐猪囚在栏。

3、水本与月合一片,水在池中月在天。

秋波映照池塘底,不忧月共水同眠。

例1中第二句是比喻。珠子圆润、有光泽。用宝珠比喻女人靡颜腻理、光彩照人的天生丽质,相当贴切。第四句也是比喻,用“风动柳枝摇”来比喻女人轻盈柔美的姿态,相当形象。例2中的二、三、四句都是比喻。第二句是明喻,用心烦像“火烧山”,形象地说明情哥被情所困,受尽痛苦的煎熬,烦燥难受,通俗浅显。三、四句用“餐猪囚在栏”比喻自己结婚后受到种种约束,不得自由。例2中的两个比喻既概叹情哥失恋的痛苦,也诉说自己婚姻的不幸,从而有力控诉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例3出于这样一则故事:有个穷青年书生为了专心读书,在一个家里借住一间厢房。寡妇对书生十分同情、关心,两人的关系也很正常。可是,后来村里竟传出绯闻,说是书生与寡妇有暧昧关系。为了给自己辩解,书生唱了例3。这首歌用的是借喻,以水与月打比方,形象说明自己与寡妇虽然同住在一个庭院,但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诚然,平时互相往来,但都恪守伦理道德,从不超越“常人”的界限。这首歌比喻恰当,语言形象、生动、得体,既没有生硬的说教,也没有呆板的辩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叫比拟。这种辞格在儋州山歌中真是更仆难数。例如:

1、苦情知说予谁听,说予路边青草听。

无人知得郎行苦,青草纽知郎苦行。

2、公爸骑龙在屋处,姐吃龙肉舅慢予;

去归舅以龙来杀,慢使公爸愿不骑。

例1的第二、四句是比拟,通过路边青草的诉说来表达歌者开更熬夜赴约却又见不到情人的苦楚及其失望的心情,而人格化了的青草正是他“苦行”的“见证”。例2是一首对歌。上一首歌妈唱的是:“姐哩要的官予的,姐吃龙肉怎得予?五龙居宿在天上,怎上得天去杀它。”唱到这里,在场的听众都为歌爸捏一把汗,认为歌爸输歌无疑。不料,歌爸却另辟蹊径,唱出了这首歌,其三、四句都是比拟。三句把公爸骑的木龙当成有血有肉的真龙来写,四句写公爸灵通人性,能听人话,使公爸人格化。这样,四句歌内容衔接自然,巧妙地回答对方提出的要“吃龙肉”的难题,实在令人拍手叫绝。

三、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叫借代。例如:

1、唤凤高骼不到错,似前时万丈高哥。

几深潭水都不怕,只怕浪高过大河。

2、请赵主任来替我,歌妈石带换春坡。

主任歌妈山歌棒,当如金鼓伴玉锣。

例1中借身高特征用“高骼”来代替本人,例2用村名春坡来代替女歌手娟美。利用客观事物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从而引起人们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夸张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这叫夸张。这种辞格在儋州山歌中也是目不暇接的。例如:

1、郎分侬去归乡本,泪滴似珠个个陨。

泪流铺浸江河满,任意渔家撑大船。

2、了路相分限这转,似天崩塌累着咱。

边行边走边流泪,叹声似浪叩龙门。

例1中的“泪浸江河”、“任人撑船”,夸大地描写相分之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例2说相分“似天崩塌”,叹声“似浪叩龙门”都是用比喻来夸张,形象说明分手对他们震动之大,痛苦之深是难以形容的。这些山歌,语言幽默、风趣,令人笑到捧腹。

五、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叫对偶。这种辞格在儋州山歌中也是指不胜屈的。例如:

1、儋州好景看不尽,天生宝地聚奇珍。

旧貌新颜皆胜景,奇山异水引游人。

2、半路唱歌人棒口,世间先得尽情交。

姐有青山宿姐鸟,舅有月光映舅楼。

3、龙宿深潭少出动,虎踞山地隐行踪。

龙盘龙位不交虎,虎进虎方不碍龙。

例1的第三、四句是对偶,形象说明宝地儋州风光秀丽,是理想的游览胜地。例2的三、四句也是对偶,形象地说明男女路上对歌只是逢场作戏,因为各人都有自己的归宿。例3的三、四句也是对偶,形象说明人与人之间平时没有来往,关系比较疏远。以上三个例子充分体现对偶从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内容上凝炼集中,概括力强,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较强的表现力,便于记诵。

六、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这就是对比。这种辞格在儋州山歌中实在是不可悉数的。例如:

1、听凤说予侬慢想,人迁花去剩栏荒。

人屋有妻怨夜短,咱凤无妻怨夜长。

2、人心似海量不尽,请神仙算命难分。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怀刀两面人。

例1的三、四句是对比,通过有妻与无妻比较,写出失妻之后的孤寂难耐的苦闷心情。例2的三、四句也是对比,用“伤人虎”与“两面人”进行比较,形象地说明两面人阴险毒辣,难以相处的道理。以上例子都是通过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七、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这叫排比。例如:

1、屋近山封蛇慢逻,鸡屙软蛋谷食多。

狗上栏床生太子,等母缓缓织幼箩。

2、戴其假手表在手,叉其黑眼镜入州。

踏其高统鞋红袜,把其伞象舞犀牛。

3、早起谁端水净脸?夜晚谁挟火吃烟?

衣衫污埃谁洗涤?三餐谁送上桌前?

例1是一首“除怪”歌。据说,从前有一户人家一天之内连续发生三件怪事:青蛇在神龛上盘结,家里的母鸡下软蛋,狗走上栏床睡觉。按过去的规矩,得“祭太岁”除怪。可是,请村里的先生写个太岁状,先生却因事情太多,理不出头绪,无从下笔。后来还是请位歌妈唱了例1这首“除怪歌”,这首歌的前三句,从三方面对怪事作了阐释,第四句是第三句的引申,意在“除凶进吉,转祸成祥”,结尾自然,内容也较完整。例2是已故有名的山歌手周汉兴先生讽刺农村二流子的遗作,前三句抓住戴“假手表”,叉“黑眼镜”、穿“高统鞋”,描写这些人的打份,第四句用把伞“像舞犀牛”,形象写出一些终日浪荡的青年放荡不羁的特点。例3四句歌内容小到大,列举起居饮吃等生活琐事,说明一个人背井离乡、孑然一身,生活上有诸多不便,以唤起对方的乡情。以上三例均属排比。这样写可使语势强烈,意思得到强调,感情得到加深,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八、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差的事物作陪衬,这叫衬托。例如:

1、二更将近三更鼓,木鱼声起侬心孤。

睡到四更听鹘叽,(鹘呀鹘)替得咱姑唤凤不?

2、三更鹘叽不妥定,东张西望引愁生。

清风吹动木叶影,偷夸以做是鸾行。

例1据说是一个尼姑唱的。前三句用“更鼓”、“木鱼”、“鹘叽”写特定的环境——尼姑庵的寂静,以衬托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郁闷。第四句画龙点睛指出尼姑怀念情人的苦闷心情。例2看到“叶影动”,以为等候多时的情人到了,心情格外高兴。可情人并没有来,只是空喜一场。作者正是用由于一时的错觉而产生的高兴,反衬见不到情人的极度失望心情。

九、婉委 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这叫婉委(有些书叫婉曲)。这种辞格在儋州山歌中也是不可胜言的。例如:

1、一夜五更不睡眼,身卧栏床翻又翻。

日出升东哩只管,日坠归西肚闷烦。

2、二个炭蒌二碗饭,鸡唱一声侬上山。

近山侬靠山摞食,何须问侬苦与闲?

例1中歌者要说的是相思之苦,却没有直说,只用睡不着觉,在床上辗转反侧、日落时闷烦来暗示。例2本意是“苦”,也没有直说,只用“鸡唱一声侬上山”、“靠山侬靠山摞食”、“何须问”等隐约闪烘的话来示意。运用这些修辞可以增添委婉、含蓄、幽默等情趣,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别人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

十、双关 作者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包子同时兼指两种事物,这叫双关。这种辞格在儋州山歌中虽非车载斗量,但也是不一而足的。例如:

1、诗书有本歌无本,问怎进士爸敌咱。

唱歌人是贪花色,该知贪(探)花拼状元。

2、贤人不识哥来坐,侬讲予哥聊知真。

一张长凳多人坐,两边头尾是弦(贤)人。

3、山猪、狗颈(景)坡鹿颈(六景),慢怎讲得项多经。

想知屎香(四乡)慢问狗,狗吃狗知其趣情。

有些老八古文人十分蔑视山歌手,觉得他们不屑一顾。而一些才思敏捷,略晓古今的民间歌手也不服输,常用山歌表现自己。例1就是属于这类山歌。这首歌的一、二句先说进士不一定胜过他们歌手。三、四句用双关手法,说明贪(探)花(指唱歌人)虽在状元之下,但却又在进士之上,即胜过进士。例2是一首对歌。对方问的是“什么贤人”?歌者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采用迂回手法:“两边头尾是弦(贤)人”,语言幽默风趣,令人喷饭。例3与例2差不多,只是回答得更加巧妙。显然对方问的是儋州的“四乡”、“八景”。对于这些问题歌者不一定能掌握,即使能记住,四句歌也不能全部罗列出来。于是也只好用双关,也就是利用同音异义的手法回答对方。第一句用山猪颈(景)、狗颈(景)、坡鹿颈(六景),加起来刚好是八景来回答什么是“八景”问题;对“四乡”问题,歌者同样运用同音——“屎香”作答。这种歌有些人叫做横理歌,不过又横得有理,对应得令人信服,赞叹。若非思路敏捷的高手,断不能用得这么纯熟、自如。

十一、引用 援引有关熟语、资料、典故来说明问题,这叫引用。

1、读书何怕贫家里,匡衡家穷登史书。

凿壁偷光书会读,劝咱子女效习他。

2、游说四方讲国事,项橐路上设卡之。

孔夫子下车求教,后人直赞颂常时。

例1援引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白天劳动,晚上又无钱买灯油读书。后来他在自己家的墙眩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经学家,还被任命做朝廷的丞相。引用这则典故说明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成材的道理。例2引用“古圣贤、尚勤学”的典故:,带领子弟四处游说,被在路上设障的师项橐问倒,于是孔子连忙下车求教,显示孔子谦虚好学的治学精神。引援这则典故,意在勉励后人要不耻下问,谦逊好学,早日成材。

在语言实践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往往是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收到更加突出的修辞效果。在儋州山歌中综合运用几种辞格的例子也是不可胜道的。例如:本文开头引用的山歌,既有比喻(第一、第四句)又有比拟(第二句);再如“衬托”一节中的例1除了衬托之外,还有排比、拟人等。


图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