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歌曲分类 >【图说婚礼季】少数民族专辑→喝光100杯拦门酒、陪嫁120双胶鞋...

【图说婚礼季】少数民族专辑→喝光100杯拦门酒、陪嫁120双胶鞋...

发布时间:2021-10-20 20:04:37
作者:黑龙江晨报

每年的五月份一切都是刚刚好,

天气刚刚好,温度刚刚好,



一年一度的五一小长假

都成为了新人们选择结婚的旺季。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几场别样的少数民族的婚礼

▼▼▼

 侗族

关键词:生猪肉拌猪血、胶鞋


2018年1月3日,是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银良村平球寨25岁的侗族小伙子吴仕强结婚的日子。记者踏访56个民族途经这里,有幸目睹了侗族原生态婚礼。


一对新人


生猪肉拌生猪血侗族的特色美食


婚礼的酒席有一道特别的菜就是生猪肉拌猪血加上调料,侗族人称呼这道菜为“红肉”。红肉又叫“紫血肉”。用猪胸腔内的余血(俗称“槽血”)拌和优质瘦肉,加上“捶油籽”等配料精制而成。


接亲队伍的箩筐


现在“红肉”已经成为侗族人最喜欢的一道民族美味,逢年过节或是有朋自远方来,侗族人都一定要烹制这道菜色款待亲朋。


女方的陪嫁中有120双胶鞋


据了解吴仕强在广东打工,妻子也是本村人。按照当地的传统,12点,接亲开始。


接亲的队伍


队伍前两人是男方家的小女孩,第三人是男方的妹妹、第四人是新娘(新娘前一天晚上就已经被男方家两名妇女接回到男方家),后面就是50多人肩挑箩筐的队伍,浩浩荡荡前往一公里外新娘家。


接亲的队伍


箩筐里有糯米、烟、酒、食品、水果、鸡鸭等。送到女方家后,司仪和男方家代表及女方家代表,在屋里坐下。


接亲的队伍


地上摆着糯米等食品,司仪说了一些吉祥祝福话语,然后几人喝酒。最后全体迎亲人在女方家吃饭,饭后把女方家的陪嫁带回。


胶鞋


女方家陪嫁除了日用品外,最有特色的陪嫁就是120双“3505”解放胶鞋。据了解,解放鞋廉价,适合当地山区,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这120双胶鞋男方家除了留下一些自己家人穿以外,还会送给其他亲属。接亲队伍返回男方家后,男方家的酒席才正式开始。

 白族

关键词:“八大碗”、“打赏”、民族服装展示


2018年1月22日,记者驾车采访56个民族途径云南玉龙县回龙村时,遇到该村白族小伙子杨欢足结婚。随即,记者加入到了迎亲的队伍中,记者被白族婚礼浓浓的民族特色所感染。


新人喝交杯酒


迎亲要有“八大碗”


按照当地白族婚礼习俗,接亲的时候男方家要准备好“八大碗”。“八大碗”就是白族结婚时吃的八个菜。


带上“八大碗”去迎亲


从“八大碗”的丰盛程度,让娘家看看当天的酒席水平。当地村民说: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家已经把“八大碗”变成了“十大碗”或者“十二大碗”。中国习俗是好事成双,“八大碗”不能是单数。当天杨欢足迎亲时是“八大碗”加上“四大盘”,一共十二道菜。


拦门酒


女方家在门口设置了拦门酒,二十碗啤酒让新郎喝下去。好在新郎在伙伴的帮助下,喝掉了这些啤酒才得以进入院子里。女方家同样备好了酒席,接亲的来宾就在院子里吃了起来。


婚礼现场,就在院子里吃饭


饭后新人要掰女方父母和长辈,然后返回新郎家。 接亲队伍返回新郎家的村子时,按照当地传统,新人要在村口下车,绕村子走一圈。据了解,这样做就是让村子里的人都认识新娘,从此新娘就是村里的一员。


婚礼现场要给孩子“打赏”

婚礼酒席第一桌必须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吃,当地称开席酒,然后婚礼的酒席才能正式开始。婚礼现场最热闹的就是新郎给参加婚礼的孩子们“打赏”。


新郎给孩子“打赏”


当天婚礼现场,杨欢足给每个孩子赠送了学习用品。然后,杨欢足拿出零钱撒在桌子上,孩子们兴高采烈的争抢。一名十岁的男孩竟然得到了24元“赏钱”。男孩说:每次婚礼他都能得到几元到十多元的“赏钱”,他要把这些钱存起来买学习的用品。


婚礼就是白族服装展示

婚礼现场,中老年妇女大部分都身穿白族服装。据当地从事婚礼拍摄的白族民俗专家杨丽平介绍,日常,只有很少的老年人才会身穿白族服装。



结婚的时候,身穿白族服装的人最多,就好像过春节一样,而且中老年的服装是不相同的。因此,想看原生态的白族服装就是在白族婚礼上。



结婚当天晚上,整个回龙村的中年白族妇女大都身穿白族传统服装,来到新郎的家里。村民们三五成群围着火盆聚在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跳广场舞,表演白族酒歌、纳西三部曲、傈僳酒歌、白族龙头三弦、藏族弦子等。整个婚礼一直持续到深夜。

 傈僳族

关键词: “摆时”


2018年1月24日,记者驾车采访56个民族,途经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大兴地镇自编王基村,恰好遇到当地傈僳族村民祝夏春,胡晓亚结婚。在一天的时间里,记者目睹了原生态的傈僳族婚礼。

     

新人


由于大兴地镇自编王基村地处高黎贡山腹地,这里的婚俗依旧保持傈僳族特色。


身穿传统傈僳族服装的老人


婚礼头一天,新郎根据女方家的要求把猪肉,烟酒,米等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要办酒席,招待送礼的男方家人。


100杯拦门酒


结婚当日8时许,新郎祝夏春在朋友和亲属的陪伴下去女方家接亲。离开娘家时,新人双方按照传统要拜“喜神”和女方父母、长辈,女方家把陪嫁的被子、衣柜,衣服家电等装上汽车和男方的迎亲车队一起回男方家。


喝掉100杯拦门酒


抵达男方家里在门口时,新郎家人要给女方送嫁妆的亲属押箱钱,否则他们是不给抬进门的。因为,当地傈僳族的传统是,嫁妆必须要有女方家人亲自送到新郎家屋里。此时男方家门口,已经摆上“擂台”,接亲和送亲开始喝酒、对唱,一百多杯啤酒被双方干掉。最后,正规的酒席才开始。    


“摆时”让婚礼更具民族特色


婚礼现场傈僳族来宾唱的“摆时”把婚礼推向了高潮。婚礼酒席开始后,在新郎家门口,女方和男方来宾分别站在大门的两侧。


常摆时的傈僳族人


女方先唱:我们来了,我们有很多的亲朋好友,你们做好准备了没有。男方接唱:可怜新娘,辛苦了送亲的人,我们桌子上摆好酒、肉,等着你们来,三天三夜吃不完,给新娘当家做主……双方根据对方唱的内容对歌的。


常摆时的傈僳族人


就这样,双方你方唱罢我登场,20余名来宾在没有乐器伴奏下,对唱一个多小时。到了晚上,男女老幼在院子里围成一圈,一边跳傈僳族舞蹈一边歌唱“摆时”,婚礼持续到深夜。如果遇到好的对手,可以唱一个通宵。

 阿昌族

关键词:传统服装


2月1日,记者在云南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永和村,参加了阿昌族小伙子何文超的婚礼。婚礼全部按照阿昌族传统习俗举办,与城里的婚礼完全不同。


新房中的新人


穿裙子、戴帽子姑娘变媳妇


当天10点30分,在新房门外乐队开始奏乐。伴随着乐队音乐的响起,村里开始热闹起来。在新房门外多名身穿阿昌族民族服装的老年妇女站在门口,等待新人的到来。


按照阿昌族传统装扮新人


很快新人下了车出现在村口,新郎穿着阿昌族的衣服,而新娘则是现代打扮。新人在朋友的簇拥下来到门口。两名身穿阿昌族民族服装的中老年妇女给新郎腿上绑上阿昌族的绑腿,又给新娘穿上阿昌族的裙子、带上红盖头,然后两名妇女陪同新娘,在鞭炮的噼啪声中进入院子。


按照阿昌族传统装扮新人


在新房里,还是这两名妇女给新娘带上阿昌族头饰。阿昌族已婚妇女的头饰独具一格。高包头是梁河地区已婚妇女特有的头饰,阿昌语称之为“屋摆”。这种头饰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长帕缠绕在梳好发髻的头上,造型高昂雄伟,足有0.3米高,将其展开,长达5至6米。


新娘进入典礼现场


然后新娘穿上一件阿昌族很小的坎肩。小坎肩当地称为“挂膀”,坎肩多用红棉布做成,对襟,钉银牌扣,外挂银链等银饰物。两排对称的银泡和宽大的银饰扣相衬,银光闪亮,其布局排列近似于古代出征将士的战袍,这是阿昌族古老而独特习俗。


一家有事全村都来帮忙


典礼结束就开始吃饭,酒席设在村里一个大的活动室内。饭菜都是村民自发前来帮忙做好的,这些做好的菜装到一个大的铁盘里,由两名小伙子一组送到就餐的客人桌子上。


送饭菜的小伙子


酒席没有啤酒,只有自己酿造的米酒。参加婚礼来宾八人一桌。


穿民族服装、孝敬老人


在婚礼现场很多中老年妇女身穿民族服装,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据新郎何文超介绍,结婚当天一对新人必须身穿阿昌族传统服装。



典礼现场新人要向长辈、族人磕头行大礼,这也是阿昌族多年来的传统。

 彝族

关键词:抬着离开娘家、母亲的结婚礼服


2018年2月9日,记者驾车采访56个民族,途径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大新寨,遇到当地彝族村民张小萍出嫁。现场参加婚礼的彝族姑娘都身穿彝族传统服装载歌载舞,记者被这浓浓的民俗所感染,随即记者也融入到这迎亲的队伍中。


新娘和女伴一起跳舞


穿着母亲的结婚礼服出嫁


据新娘张小萍介绍,自己穿的结婚礼服是姥姥上个世纪70年代结婚时穿的。按照当地彝族传统,新娘结婚的礼服在结婚当天穿完后,就放在衣柜里保存,留给自己的姑娘出嫁时穿。如果没有女孩就把它留给儿媳妇穿。


新娘的陪嫁品


张小萍母亲结婚时,姥姥就将自己结婚的这件礼服送给了母亲。张小萍结婚的头几天,母亲将珍藏了30年的这套礼服送给了她。由于这件礼服已经存放过久,加上当地气候原因,这件礼服出现了破损,张小萍将礼服送到当地服装店修补,又增添了一些现代配饰和银饰品。


婚礼中身穿彝族服装的姑娘


据当地人介绍,该村最老的一件结婚礼服已经有75年了。

   

新郎脸上被抹锅底灰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后,新人在伴郎和伴娘的陪同下,要给新娘的长辈、族人磕头,长辈要给双方“打赏”,接下来就是吃饭。新人和朋友一边吃饭、一边对歌。吃饭期间重要的一个节目是要给新郎的脸上涂抹锅底灰,这是当地流传已久的习俗。据当地村民介绍,涂抹锅底灰就是从此这个村里又多了一个男人,让所有村民这天都开始记住新郎。


新人从地里回到家中


最后,新人在新娘家一位长辈的带领下,带着镰刀、锄头和背篓,来到村口一处空地上,一起“吃饭”。期间,新郎用刀砍几个树枝放在新娘的背篓里。从此,新郎、新娘就是一家人了,两人一起种地、一起生活。


被兄弟抬着离开娘家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娘家的兄弟给抬出娘家到车前。张小萍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因此出嫁离开家时,是被弟弟和叔叔家的堂哥两人抬出家门。


新娘被抬出家门


按照过去的习俗,结亲都是骑马。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如今,这里已经村村通了公路,迎亲的马队已经被汽车取代,但是抬新娘离开家门的习俗一直在延续。


吃饭


当地彝族没有送人入洞房的习俗,婚后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新人带着一只鸡、几斤酒、几斤肉等回娘家看望父母,婚礼就到此结束了。


更多新闻

  • 龙江县一男子杀人后潜逃,警方悬赏5万元缉凶!

  • 《黑龙江晨报》新闻线索报料平台


黑龙江晨报记者 王承旺

编辑/牟研  责编/张杨  审核/肖劲彪

图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