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故事 >「一隅」远山的婚礼——传统苗家婚俗纪实

「一隅」远山的婚礼——传统苗家婚俗纪实

发布时间:2022-07-06 01:44:07
作者:苗疆一隅

苗岭的腊月,是热闹的,沉寂多时的村寨正由于家庭情感的纽带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凝聚回来,除了临近过年的年味渐浓外,另外一桩重要的大事——结亲,在各苗岭村寨争先恐后的进行着。


之于苗岭的腊月婚事最多,促成这个“最”是有原因的,其一当然是临近年关,人们都从外务工归来;其二是腊月,秋后年底的最后一个月,而到了正月便又不能结亲,因为正月和七月是禁忌结亲的。


时代进步,生活变迁,根植于泥土的生活片段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苗家婚礼已被时代慢慢冲刷掉许多礼节,不过这苗岭大川多数苗人还是保留着对传统婚俗的热爱,这不,苗疆一隅有幸捕捉到这场相对保留较好的有着田野大地山川相伴的喜事。


二〇一四年腊月十八,湘西凤凰苗岭深处的一对新人将结为夫妻,新郎新娘分别是柳簿乡的禾若村隆氏和德榜村龙氏。


第一天

【报亲、接亲】

伴随着清晨的薄雾,禾若村的男方开始忙碌,召集亲坊邻里,张罗万事,杀猪备礼。


村坊邻里扛来大木桶,这是村里办大事人多的时候才常用到的容器,所以不是家家都备有这些器物。


秋后这苞米收割完毕,按理说干透了即可掉粒储存,不过今年的新郎家还没来得及做这件事。所以,天花板皆是这颗粒饱满、澄黄发亮的苞米,不仅彰显了男方家的丰收景象,更是添了几分喜气和土地的味道。


大白猪已被戴上红花趴于堂屋正中间,待男方家准备完毕即可抬去女方家报亲。猪和鹅苗家人结亲礼仪中不可少的大使,有这么一说,谁家的鹅老是叫的响亮,便说明谁家将有喜事到来。


小孩总是能在热闹的地方寻着踪影,更是比平时撒野几倍。


男方家的姐妹正在梳妆打扮,身穿大红缎子绣花苗服,头卷黑底白纹尺高头帕,配以叮当作响细琢银饰,正是因为如今年轻的姑娘们一年没有几次能盛装苗服,这描眉抹腮很是认真,定不能输于女方的姐妹姑姨们。


准备完毕,下午三时,吉时已到,出门前新郎的父亲要先以歌奉赠前去的堂亲兄弟们,而新郎却不能参与接亲的环节,只能在家中坐等新娘被接过来。


歌谣唱罢,便抬着彩礼上路了,一头大白猪,半只牛,两顶用来接亲的花轿,还有为新娘量身定做的苗族服装以及一整套银饰。


出门的路口狭窄的很,抬轿的男人使出了浑身解数才得以调头。


一群小孩站在村口目送着接亲队伍的离去,眼神里透着童真的好奇心。


两村相隔六公里左右,不一会儿,男方的接亲队伍就抵达女方的村寨——德榜村。到了村口,唢呐手鼓腮卖力的演奏了起来,单凭两支唢呐也能充盈整个德榜村。


女方的队伍也早已盛装打扮整齐,在重要的关口把守着,闻讯便一字排开唱起拦门歌,这个环节苗语里称为“keat sead/卡萨”,要对上几个回合双方满意才能放行。


苗家男女以前都是用歌声来表达爱意的,你要让苗家男人对女人说“我爱你”这样的字眼是说不出口的,但是用苗歌来表达就不一样了,歌词的厉害之处能直戳对方的心扉,用现在的一个流行词就是“走心”。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苗歌都是自我表达和交流情感非常重要的载体。


拦门歌唱罢,拦门酒喝毕,接亲队伍端着彩礼和礼金移步走进女方家。


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神采奕奕的拄着拐杖驻足观看接亲队伍的到来。



男方一行火塘前围圈而坐,只待凌晨吉时一到,第二天黎明之前便要把新娘和随行的姐妹一行接到男方家中。


男方送来的彩礼和娘家的嫁妆在第二天再一并送到女方家,手工的千层底布鞋安静的放在喜被上。


凌晨四时左右,这是出亲的时刻,苗语里称“blongl qub/嘣逑”,这是非常重要的时刻,黎明之前要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可惜这个环节没有捕捉到。当晚吉时一到,新娘的父亲得把早已准备好的竹条火把取出来,同时点燃两支火把,一把带回娘家门,一把领路出门去往男方家,一进一出意味着将鸿运各自带回两家门,同时火具有避邪的功效,夜晚行路可驱避不干净的东西。


第二天

【回门、送亲】

回门,苗语里称“nzhangd deut/章德”。按照老式的传统婚礼,回门是冬季12天后,夏季是7天后,但是这样耗时太长,近二十年来已经摒弃这样的回门习俗,所以,将新娘在第二天的黎明之前接到男方家来后,吃毕上午饭,两位新人回到女方家。中午时分,男方堂兄弟们再去女方家,迎接娘家的送亲仪式。


这次男方代表依然遭到女方的拦门,不过这次拦门的是新娘的堂兄弟以及村里的所有小伙子,年轻人这一代大多是不会唱苗歌了,他们便用流行歌曲代之,唱到忘词之处引起了在场的所有人哄堂大笑。


娘家人早已为男方来接亲的人备好了下午饭,所用的食材正是昨天送来的整只猪和半只牛。


坐在院坝休息的人们,不同年龄段的她们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一个戴着镶满银饰的虎头帽的婴儿正在他父亲的背上睡着了,银饰坠在他的眼前,几乎快要碰到了他的眼睛,幸好他是睡着的。


吉时到,一字排开,这个阵势没有特别的仪式,就是为了拍照留念。可不说这么多的银饰,难道苗家人都很富裕吗,原因是这样的:德榜村是湘西远近闻名的银匠村,光是靠银饰为生计的就十到二十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有十多人。


这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得拿着半开的一把红伞(图中是新娘正准备将散递出去),这个角色姑且用“送亲娘”来翻译,苗语里称为“neb qub/乃逑”,是由本家族父母健在、儿女双全、家庭和睦的妇女担任,伯母、叔母、大嫂都可以担当这个角色。伞也是十分讲究,阴阳先生交代完毕后,会在伞内捆上一把专门的草,寓意将新娘的魂魄也一同置于伞中,伞一路上得是半开的,是遮风避雨、驱邪避害的象征意义,而且在途中不能将伞给其他人,要到男方家才能将伞交给男方的人。


待婚姻说词人交代完后,方能起轿。两顶花轿,“送亲娘”和新娘个坐一顶,由于高耸的头帕和满身的银饰带来的不便,在众人的帮助下她们得以顺利的坐上花轿。


抬轿的小伙被伴娘们用火灰抹了脸,这个抹脸也是重要的环节,苗语里称“wux bix qub/武必逑”,这是双方的年轻人一个打闹的一个方式,谁的脸被抹的最黑,说明最有魅力,最受欢迎。很多情况一场婚礼本身也会为下一场婚礼埋下了火种。


祖孙俩从高处俯瞰这场热闹的送亲场面。


送亲队伍浩浩荡荡的出村了,除了新娘和“送亲娘”是主角,还有随嫁的帐沿、喜被等各类嫁妆。


坐在轿中的新娘。


随着礼花开启“嘭”的一声,队伍已经来到了禾若村。


恰好一位赶羊人从队伍中间经过,着盛装的送亲队伍都给这群羊让路,好不威风。


又是拦门对歌,无论是男方去女方家,还是女方到男方家,主客之间必须得对歌,主拦客对,根据不同的礼仪内容也相应唱的不同内容的歌。


两位老者相见甚欢,挂着红毛巾的是新郎的爷爷。


夜幕降临,烟花燃起,村民们也以此为讯号,便都会前来看新娘、瞧嫁妆、喝甜酒。


屋内团团撮撮的以每个火堆为圆心都坐满了人,有在堂屋看电视的,在右屋唠家常的,有在左屋玩牌的,都无不挂着笑脸。


晚上十一时左右,村里的嘴皮子好的“能人”也陆续赶到,皆在左屋围着火塘坐了下来。先是一位本村的代表开启了话匣子,说的都是押韵对仗的语句,说到屋前屋后、日月星辰、男孝女顺、亲旁邻里等等之事,皆以自谦的口吻,赞扬对方,是印证新人结合的美事,亲家相识这样的礼仪。如此以往,主客各派上了四个人,来回切磋了几个回合,大概凌晨两点此环节结束。这个环节不是主人家特意安排参与的,皆是村里邻里自觉的一种礼仪,苗语里称为“shab bab niux/沙巴纽”或者是“jix qiongb jieub/几琼酒”。


与此同时,堂屋和右屋苗歌已经唱了起来,一方唱罢一方接。一直唱到天明为止,真是佩服他们的精神,正式这喜事和歌声让对歌的人忘记了身体的疲劳。


“夜半来,天明去”,这是这些“能人”的步伐,天亮了,便踏着清晨的露水回去休息了,估计这些勤劳的人回去定不会倒下便睡,热闹的年景如何忍心用来睡觉。


第三天

【谢亲】

上午十一时许,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苗语里称为“zhaot qub/祝逑”。男女双方的家族成员,包括各自的叔伯姑姨都要聚齐,摆上一桌祭祀用的物品,由专业的婚姻说词人来主持。


述说的内容中,前段可以解释为“释婚”,苗语里称“ntad qub/踏逑”,ntad即解释的意思,会从苗族的洪水神话讲起,人类是如何从傩公傩母繁衍下来的,如何造就了万水千山等等。


后段可以解释为“谢亲”或“谢婚”。因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男方把钱送给女方各个亲戚以及媒人等;女方把物品送给男方各个亲人。以此将双方的亲人相认,辈分相分。


在婚姻说词人的洒酒祈福中结束了结亲的所有环节。




在苗族婚礼中,新郎新娘并不需要在所有环节都参与,大多是以长辈和专业的阴阳先生和婚姻说词人来主持掌管各个环节,看似繁琐,但各个环节都是有其深远意义和文化内涵。


热闹非凡的婚礼,也给沉寂一年村庄添了无数分喜气,但在春节过后,年轻力壮的人们又像候鸟般迁徙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村庄又将恢复平静。



摄影/吴燕、一隅西飞

文字/一隅西飞


本文内容仅仅以图片为主导进行述说

没有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解释

篇幅和能力有限,望海涵

------------------------------------------------

原创内容,版权归苗疆一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