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故事 >随笔 | 漫谈“哭嫁”

随笔 | 漫谈“哭嫁”

发布时间:2022-06-07 18:37:23
作者:扬州文艺创作研究

点击上方“扬州文艺创作研究”可订阅哦!


漫谈

哭嫁



        近期,一组有关“女儿出嫁,父亲泪崩”的照片被网友广为转载,也湿润了不少人的眼眶。照片记录了当女儿出嫁时父亲的不舍与落寞:女儿出嫁了,父亲最爱的“小棉袄”被另一个男人穿走了,于是父亲演绎了一幅现代版的“哭嫁图”。


        

       由于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笔者在很多婚礼现场看到过不少女方父母在女儿出嫁时失声痛哭的情景,感慨之余联想起中国古老的哭嫁习俗,真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哭嫁习俗也随着时代变化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哭嫁,是中国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一,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在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曾非常流行,有些地方至今依然保存着。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5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志记载了哭嫁这一民俗事象;在汉族和土家族、布依族、白族、回族、纳西族、苗族、侗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哭嫁曾是女子出嫁前必须进行的一项仪式。

       汉族地区哭嫁习俗的大致情况是花轿待起程时,女方父母、兄嫂、姐妹要以哭相送,边哭边诉说一些祝愿的吉利语,一般认为哭得越凶,女儿越会发子发孙。新娘听到母亲哭声后,方能应和着哭,表示生离惜别。至于其他少数民族哭嫁的内容和形式就更加多样化:根据哭嫁的参与者不同,可分为新娘单哭嫁、母女哭嫁、姐妹哭嫁、众人哭嫁等几种。哭嫁的形式也有光哭不唱、既哭又唱、光唱不哭等种类。哭嫁的名称也各不相同,江浙一带把哭嫁称为“哭嫁”,四川一带叫“作坐歌”,广东一带叫“开叹情”,福建一带叫“啼悲切”,湖北湖南一带新娘多临轿时才哭,因此又叫做“哭轿”。哭嫁的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是女性哭诉她们强烈的留恋娘家、不愿出嫁的情感,也有发泄对男女在地位上和财产继承权上不平等待遇的不满,还有一些极为精采的骂媒内容,对封建包办婚姻买卖性质的揭露等等。各民族开始哭嫁的时间也不同,早的可在婚前半年就开始了,晚的就在结婚当日,其间一月、半月、七天、三天、一天均有之。汉族在结婚当日哭嫁的情况比较多,有的在上头时哭,有的在入轿时哭。停止哭嫁的时间亦是五花八门,有的在新娘出门以后,有的在新娘上轿之后,有的是在出了寨门之后,有的则是在快到夫家之时。尽管停止哭嫁的时间不同,但也可从中发现其共性,即哭嫁的终点均在夫家门之外。

        按照常情,婚姻对于家庭来说是难得的大喜事,对于待出嫁的新娘来说更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从此以后她就要在另一个家庭里承担作为妻子、媳妇、母亲的责任。婚姻将赋予女性更加丰富的人生意义。从这些角度,或者说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哭嫁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学界追溯哭嫁习俗一般认为其源于古代的掠夺婚,“掠夺婚者,以掠夺方法取女子为妻妾,而未得该女子及亲属同意之谓也。”认为妇女在被掳之时,发出凄惨的呼声,希望使人听见,去解救她。这种因感被掳的苦痛而发出的求救呼声,便是哭嫁歌的最原始形式。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掠夺婚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买卖婚、包办婚都直接剥夺了女子择偶的权利,求之若渴的情爱无法得以实现,人的自然欲求得不到满足,则哭是必然。另外,封建婚制“从夫居”,出嫁还意味着与娘家亲人的离别,新娘念及此,自然依恋难舍,悲从中来。总之,哭嫁风俗在很多地方都有,表示女子嫁给丈夫就像是泼出去的水,与娘家亲人离别表达不舍才哭,表现了人们重感情的美好品质。”

       文学作品中表现哭嫁习俗的非常多,最早的可能是《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古人称女子出嫁为“于归”,学者张剑认为这是一首具有普遍意义的送女出嫁诗,并引用宋代佛印和尚的诗句“乐似悲,送女出嫁日夜啼”来说明《燕燕》就是一首哭嫁诗。《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中描写赵太后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翻译过来就是“您把燕后嫁出去的时候,拉着她的脚跟,为她痛哭不已,不让她走,想着她远嫁,您十分悲伤啊!”可谓最好的哭嫁的场景。近期由美籍华裔导演王颖执导的电影《雪花秘扇》中,有很多令人惊艳的民俗风情画面,其中百合出嫁时穿戴的服装、配饰都极具民族风情,尤其用长镜头表现了新娘出阁时的哭嫁情景,伴以姐妹绣花唱着的《伴嫁歌》,令人印象深刻。

        时至今日,汉族有些地区依然还有哭嫁习俗,但是大多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来的一些内涵,有了新的意义。现今哭嫁习俗的流传有其盲目性和强烈的“惯性”:许多家庭认为,婚姻是儿女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在结婚的庆典上,应该越热闹越好,闹得越复杂,表示新人未来的生活就越红火,不闹反而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失败,这样的家庭也会被他人所看不起,所以哭嫁旧俗也“古为今用”了,这种“哭闹”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但笔者在文章开头用图片展示的情景,则无疑是新时代的“哭嫁图”,父母与女儿的哭都源于浓浓的亲情,长歌当哭,父母倾诉的是对女儿的依依不舍,女儿表达的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


作者简介

        郑群: 扬州职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著有《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及相关学术论文、散文随笔近百万字。 



征稿

欢迎各艺术门类的

创作作品和研究

成果文章




扬州文艺创作研究


主    管:扬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    办:扬州市文艺创作研究会

邮    箱:yzwyczyjh@163.com

小    编:13328126511(大松)


图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