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故事 >苏尔逊:分享纯粹的“吉他之美”

苏尔逊:分享纯粹的“吉他之美”

发布时间:2022-02-20 23:41:50
作者:古典吉他资讯与赏析

苏尔逊:分享纯粹的“吉他之美”


2014年10月29日晚,中山大学新学生活动中心音乐沙龙座无虚席。观众们聆听着台上古典吉他演奏者的旋律——从西班牙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到现代流行乐改编曲,在不同的风格间无瑕切换,观众也随之时而若有所思,时而低声啧啧。演奏者灵动的手指在琴弦上游走,一曲终了,他才从沉醉的神情中渐渐苏醒,笑着接受台下的掌声。


这场名为“吉他之美”的音乐会只是系列演出的一场,来自于广州青年吉他演奏家苏尔逊。在音乐会的海报上,他把长发扎起,专注地弹奏怀中的吉他;但亲自见到他本人时,他却放下了长发,整洁的黑色衬衫和西裤袭身,显得十分自信和率直。


发现“吉他之美”


“我的经历相对于他人可能坎坷一些。”苏尔逊说,他并非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给的最多的艺术启蒙可能就是收音机里放的《献给爱丽丝》。”和许多少年一样,苏尔逊在13岁开始接触民谣吉他,高中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父母并不希望他专修音乐,认为那样收入前景不乐观。尽管与音乐学院失之交臂,但苏尔逊大学仍然跑了不少商业演出。


直到25岁那年他见到广东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吉他学会副理事长江伟杰,他的道路才发生了转变。“在这之前,我从没见过大师或者明星。当看到江伟杰老师表演时,我觉得非常震撼。”苏尔逊用手比划着说,当时的场景就像在看电视机里的吉他大师一样——即便大师的确是真实地坐在他面前。在那一刻他自觉爱上了古典吉他。为此,他将家中原有民谣吉他、鼓、音箱和效果器统统卖掉,拜师江伟杰,全心投入古典吉他音乐。


尽管之前有民谣吉他和电吉他的基础,但是转向古典吉他的过程仍不顺畅。前两者多用于弹唱的伴奏,不需要完备的音乐理论基础;而古典吉他集独奏和伴奏多种应用形式,与钢琴、小提琴同样使用五线谱,演奏姿势和动作规范非常严格,对基本功的练习也更加苛刻。苏尔逊常常在练习时常常感到手痛,后来他才发现原因:他每天要花上惊人的7~8个小时来练习。


激发动力的除了自身的热爱,还有他人的陪伴与支持。女友Echo笑着说:“苏老师是一个不受社会功利打扰的演奏者,音乐是他的全部。”在他学琴过程中,Echo如同钟子期之于伯牙,给予了许多支持与鼓励。而父母也逐渐改变了看法,不再反对他学琴之事。


苏尔逊毫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对于他来说,弹古典吉他的感受是民谣吉他或电吉他给不了的。古典吉他能给人很多想象空间,传达宁静或者澎湃的感觉而不需要通过直白的歌词。“以往我演奏流行歌曲时只在高潮部分流泪,而古典吉他音乐能让我全程都在感动之中。”


在大学毕业后一年,星海音乐学院终于开设了古典吉他专业。苏尔逊选择了进修,并考取了古典吉他高级教师执业资格,之后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如今他已身兼广东省吉他研究会理事和星海音乐学院吉他考级评委,参加了多场大型音乐会,在华南地区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他也曾想过通过参加比赛来赢得全国乃至世界冠军。然而他发现一些师兄师弟拿了全国冠亚军,也还是过着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传奇与光鲜。“拼了命搞冠军,还不如弹给别人听,有意义。”苏尔逊开始萌生以举办无偿音乐会来传播吉他文化的想法。


分享“吉他之美”


在此之前,苏尔逊就在任教的琴行举办了定期的吉他音乐沙龙,给学生和嘉宾提供表演平台,以此来促进音乐艺术的交流的提高。但音乐沙龙的受众范围太窄,教学方式又太慢,而他希望让更多不了解古典吉他的人也能接触到它的魅力。


于是,他有了30场无偿音乐会的计划,Echo作为他的金牌主持人,随同为观众讲解演出。2013年夏季开始筹划,2014年新春在佳音琴行举办的首场取得了成功。之后几乎每隔半个月,他都会赶赴一所音乐中心或高校进行“吉他之美”演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州航海学院等等都留下了他的琴声。


每一场音乐会都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每一场都令他难忘。后来他接受中大吉他协会邀请来到中大,150张票很快领取一空。中大的场地是个装潢一新的沙龙厅,他说:“这说明很注重艺术环境的建设”。这种注重也体现在观众的反应上。“我能听出观众是不是喜欢,能感受到他们的掌声是不是发自内心。对表演者而言,共鸣是很重要的。”


苏尔逊谈到,古典吉他的现状更让他深感此举之必要。因为吉他共同的“黄色乐器”的灰暗历史,偏小的音量等,古典吉他在中国发展一直落后于国外。改革开放以后,流行音乐的充斥也使对吉他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弹弹唱唱上。只有不断表演让更多人亲身体会,才会想学习。


其实,办好一场音乐会并不轻松。他平时要兼顾教学和练琴,空闲时间不多。在音乐会上,连续弹十几首乐曲也是很累的事,每次他都会根据演出效果来调整曲目和顺序。而且既然免费,免不了遇到种种场地,声音效果良莠不齐;甚至有时开场只有一个人来,他也会坚持演奏完。


也有一些人对他的做法不甚理解:“拍段视频传到网络上去,一劳永逸。”对此苏尔逊说:“网络上不缺演奏家。“他希望把最原味,最纯粹的现场效果带给别人,“视频载体会丢失掉太多细节。”他也坚持不用扩音设备,观众限制在200人之内,从而把一般的古典吉他演出从大型音乐厅搬到了更多的学校、音乐中心。


曾经有化妆品商家找他,以赞助音乐会形式冠名和现场展销,被他一口回绝。苏尔逊坦称,他不喜欢把纯粹的信仰商业化,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为明星,更加羡慕做一名轻松的观众。“明星不会这么做。”他笑着说道,“广州有很多高校,未来我还会继续做好广州的音乐活动。”


传承“吉他之美”


近日,黑山吉他演奏家Milos Karadaglic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他希望“把流行带入古典吉他的演奏,而不是反过来”。苏尔逊也申明了古典吉他扩大外延的需要。“像广州著名的演奏家殷飚,把中国名曲《梁祝》、《彝族舞曲》引入古典吉他中,大家一听都知道,所以他很受欢迎。古典吉他一些高深的作品很多人听不懂,第一印象没那么深刻。”


“但是古典吉他的作品都是很有生命力的,延续了几百年,是因为没人能超越它。”他举了当代一些流行歌手的例子,说这些流行歌手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古典音乐创作将十二平均律等理论用到极致,流行音乐都是脱胎于其中。”


近年来,国内古典吉他教育有了明显的提升。各大音乐学院纷纷开设古典吉他专业,各地举办的国际吉他艺术节也有所增多,市面上的教材更是数不胜数。但苏尔逊看到的更多是演出环境的差距:“大众很少觉得古典吉他是高雅的艺术,不愿意去演奏厅看。因而演奏家无法使自己生活得好。”同时他对学习目标有着自己的理解。“不是所有学习者都要去做演奏家,不需要那么多。能够聚集一帮爱好者,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是演奏家了。”


作为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苏尔逊表达了他对古典吉他教育的一些看法。他不讳言自己演出的紧张心态。“平时练琴练到150%,才能克服演出时的紧张心理。”很多初学者热衷练习在吉他指板上“爬格子”,苏尔逊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说:“全是半音不好听,慢慢就会失去练习欲望,而应该尝试音阶。1个小时练习有12~20分钟的音阶基本功是效率最高的。”


他在朋友圈和微博里抒发了许多教琴弹琴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有一次他几个水平不同的学生去考级,评委给予的评价如出一辙,评语千篇一律。。他们根本没有用心去听。”苏尔逊气愤地要求复查,却再无下文。在朋友圈里,朋友们纷纷支持他的意见。“考级制度能够督促和检验学生学习,却没有被认真对待,有些功利的目的去影响它。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需要,是家长需要。”


针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年轻人学琴,苏尔逊不忘提醒他们,一定要尽可能从一把好的吉他开始。“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技术有多好。这样才能有追赶大师的可能。”这是他从启蒙时用的一把170元的星辰吉他吸取的教训。


采访最后,苏尔逊又取出随身携带的吉他,信手弹起悦耳的乐曲。墙上“吉他之美”音乐会的海报上,苏尔逊这样描述着他的理念:为古典吉他音乐走入当代社会付出自己更多的创意和努力,致力成为古典吉他音乐最理想的诠释者。


(中山大学新闻实习生 王智毅)

2015-1-10



图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