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故事 >“从不犯花痴的我,今晚为你破例了”--记国家大剧院2017国际钢琴系列首场爱丽丝•纱良•奥特音乐会

“从不犯花痴的我,今晚为你破例了”--记国家大剧院2017国际钢琴系列首场爱丽丝•纱良•奥特音乐会

发布时间:2022-04-27 02:10:48
作者:沐之韵


导读:昨晚和小伙伴们又相约音乐会了,在此推荐一篇我的钢琴小友晢晢的乐评,书写很有章法,推荐的音频也很经典,花痴得很有道理!!!周广仁老师昨晚也亲临了爱丽丝的音乐会现场,对年轻女钢琴家的演奏赞赏有佳!演出结束后周老师还来到后台向钢琴家表示祝贺,亲切的和爱丽丝用德语进行交流。周老师说:提到李斯特,大家都会以为就是高难度高技巧的炫技,而爱丽丝这位年轻的钢琴家诠释的却是非常朴素、高尚、极具表现力!可以看出她的演奏是很讲究的,对作品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



演出结束后周广仁老师亲临后台向钢琴家爱丽丝表示祝贺



“从不犯花痴的我,今晚为你破例了”--记国家大剧院2017国际钢琴系列首场爱丽丝•纱良•奥特音乐会


作者:刘昀晢

编辑:严沐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



2017年国家大剧院国际钢琴系列的第一场,是有着日本血统的德国钢琴家—Alice Sara Ott(爱丽丝·纱良·奥特)于115日晚七点半开始给北京的观众们带来的视听盛宴。在这里用“视听盛宴”绝对是毫不夸张,因为我们都知道音乐是要靠耳、心去聆听的:一场音乐会,你可以整场闭眼,可你无法关闭你的耳朵。但是Alice(下文将用‘小爱’来代替)的音乐会你要是闭着眼睛听绝对是一大损失,具体原因请见下文。



爱丽丝·纱良·奥特的新闻发布会


爱丽丝•纱良•奥特(Alice Sara Ott)出生于1988年,她的母亲是日本钢琴家,父亲是德国工程师。爱丽丝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七岁就在德国著名的“青年音乐”比赛得到首奖。接下来,欧洲各个重要钢琴比赛的颁奖台上,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自幼开始学琴的爱丽丝,对钢琴有着一种偏执的感情,古灵精怪的她凭借独特的灵气和天赋走上了职业钢琴家的道路。13岁时,爱丽丝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随卡尔-,参加了滨松国际钢琴比赛并被评为“最有潜力的艺术家”。两年后,她获得瓦尔蒂多内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之后在日本举行了多次音乐会。除了在钢琴比赛佳绩频传,爱丽丝•纱良•奥特也是一个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年轻音乐家,她从不拘限于古典音乐艺术,这位萌萌哒的钢琴家还是一位绘画和魔方高手。自拍和自己创作的画作是她社交平台的主题,至于魔方,则经常可以见到她拿在手上把玩,甚至排练的时候也带着。之前她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排练的时候,双腿盘坐在琴凳上弹琴,琴上放着个魔方。



         盘腿弹琴的爱丽丝


爱丽丝•纱良•奥特的成名与很多钢琴家一样,来自于救场演出。在201011月,爱丽丝•纱良•奥特临时顶替郎朗在英国巴比肯中心登台,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那一次的演绎为当时年仅22岁的她赢来了太多好评,英国《卫报》称她的演奏“精彩绝伦,叹为观止,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作为了一个喜欢了小爱四年的“脑残粉”,她的音乐会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对她的第一印象是高中时期看的她弹《La Campanella》的视频,其实当年对不同版本的对比还是很迷茫的,但是还是能听出明显的不同来:那是一种活泼的节奏,属于小女孩的音乐。只要是看了这次现场的人,从她上台一颠一颠的那种活跃度就不难想象她弹出来的旋律是具有一定灵动性的。



小爱演奏的La Campanella


让我们回到1月15日晚上的音乐会,节目单如下:



小爱的节目单


我最初看到这份节目单的时候十分诧异,我在想为什么《致爱丽丝》都能纳入音乐会曲目单中,当成返场小品我还是可以理解的,难道是因为钢琴家叫“爱丽丝”才选的这个吗?来到现场以后我发现我错了。小爱在正式演出前进行了一段短小的演讲,这才得知由于今年是贝多芬逝世190周年(1827~2017),国家大剧院会在音乐会上加上一系列贝多芬的曲目,看下期预告的Cristina Ortiz的节目单也能发现贝多芬的曲目,因此大剧院在跟小爱商量曲目的时候也让她加上贝多芬的作品。当小爱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真的是有些...无语,因为从节目单我们能看到,爱丽丝的选曲都是一些抒情小品,这种情况下无法加入一些贝多芬的奏鸣曲,所以最终选择了这首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小爱透露,她对这部作品是十分爱恨交织的:她从小在德国长大,德国的几乎所有铃声都是这首小品的主题:3 2 3 2 3 7 2 1 6,因此她本人从小就听烦了这个旋律,一度拒绝弹奏这个作品,直到唱片公司要求她录这首曲目她才第一次买了这首曲子的乐谱。


上半场除了《致爱丽丝》,其余曲目均为格里格的作品,多数选自小爱的新专辑《Wonderland》当中。小爱说,格里格对她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格里格的作品能使她忘记当今社会的种种压力以及不美好的事物。现代社会节奏过快,时间很紧,挣钱不易,压力很大,而格里格的音乐能使她忘记这一切,因为格里格能使她真正进入到“奇境”世界当中,还能够让她回忆起童年。小爱上半场身着“Wonderland”主题金色长裙,有趣的是,小爱对于灯光有着不同的要求,,真的是“一台琴,一个人”。

服装与灯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仿佛真的是天女降临,给人一种暖心的感觉,外加上格里格挪威作曲家的身份使我联想到白雪皑皑的高山以及玉树琼枝的针叶林,使我产生一种在暖炉旁边吃冰激凌的画面。



天使般的小爱


格里格是浪漫主义时期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他的钢琴抒情小品有十集,共六十六首,是格里格自1864年(21岁)起,历经三十七年时间所写成的,都非常短小,也非常精美,早已成为钢琴家们争相表现自己才能的曲目。其中既有北国挪威的自然风貌,乡村山民的生活,又有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他力图以音乐勾勒出一幅幅恬静优闲、质朴安逸的挪威民族生活小景。他的音乐中到处弥漫着挪威的民间性的音调和舞曲节奏。他不满足于德国的浪漫主义和声,而是依据民歌的调式创作出清新、色彩明快的民族性和声。

“抒情小品”是取歌德赋予该用语的意义,系指个人的生活见闻与想象,而非局限于抒发情感和描述意境。格里格的抒情音乐与自巴赫至舒曼的德国抒情音乐的特点显然不同,在他的作品里,感受与想象交融一体。


小爱的选曲可大致分为四个不同种类:比如说《致春天》Op.43 No.6,这虽然是作曲家们常写的题材,但在格里格笔下却不落俗套,它表现了严冬过后对春天的问候,感情淳朴,毫不矫揉造作,成为描写春天最为著名流行的钢琴小品。



小爱演奏的致春天


第二种如取材于北欧民间史诗《埃达》的《小精灵的舞蹈》Op12 No.4、《侏儒进行曲》Op54 No.3则像一幅幅图画或素描,手法简洁、形象生动。

第三种则是农民生活的逼真写照,如《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Op65 No.6。格里格青年时代曾生活在卑尔根市郊一个风景优美的乡村,那里就是“特罗尔德豪根”。他非常喜欢这僻静优美的小乡村,并在这里度假和创作特罗尔德豪根。“特罗尔德豪根”这个村庄的名字,由此而闻名于全世界。格里格在创作之余常常在乡间漫步,亲自聆听歌手歌唱、山涧牧人吹奏,有时还参加民间的舞会和婚礼,这都是他创作材料的源泉。按照挪威的风俗习惯,婚礼多在女方家中举行,婚礼后新郎用马拉着雪橇或马车将新娘接回家。这首乐曲所描写的,就是一对新婚夫妇与参加婚礼的人们,乘坐着马拉雪橇或马车在乡间小路上奔驰的情景。是一首充满民间生活情趣的抒情小品,这首曲子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乡间婚礼欢快、热烈的场面和气氛。乐曲为带有三声中部复三部曲式,第一段是婚礼队伍的进行曲,由远而近,情绪也不断的热闹起来,宛如人群随着婚礼的队伍不断向前而不断增多;中段是充满宁静、幸福、优美的旋律,通过两个声部彼此模仿对答,仿佛是新娘新郎深情的相互倾诉和对未来的憧憬。最后是第一部分地再现,婚礼队伍继续前进,一直欢庆到高潮。


最后一种则是格里格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这些作品有述怀、有回忆、有期待,如《夜曲》 Op.54 No.4等。这一点上,格里格与肖邦非常接近,因此格里格也被称为“北欧的肖邦”,只是肖邦的音乐幻想多与现实,而格里格的作品更多的是简朴的民间色彩与浓厚的乡土气息。(音频)

在这些类似日记的小品中,小爱并没有按照作品号的顺序去演奏而是将顺序全部打乱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排序,仿佛一个复杂的迷宫,又像一张巨大的拼图,增添了一番趣味。



玩魔方的小爱


上半场最后一首曲目,同样是格里格的《挪威民歌变奏叙事曲Op.24,作于1875年。该曲为g小调,主题为3/4拍,有表情的行板,长约十九分钟,主题过后紧接着是十四个变奏和尾声。作曲家在此探索了钢琴表现力的种种可能性,给予表演者展示其技巧的大量机会。在格里格采用的那首传统叙事曲歌词中,歌手唱道:许多歌都在述说南方的美好,而他却要为北部之美唱一首赞歌。必定是这首曲子的诗意内容吸引了格里格,在他后来创作的一些音画中,几乎都着意刻画了北部比较阴郁、晦暗的方面。于是,我们便能感受到荒芜裸露的群山、阴森暗淡的松林、流淌的溪水以及刺骨的山风所具有的一切魅力。小爱演奏得非常有感染力,唯一遗憾的在即将酝酿叙事曲结尾的时候小爱被观众的鼓掌打断了她的沉思.....


上半场的曲目小爱一气呵成,颗颗珍珠的小品,而小爱则是将其串起来的金丝线,形成了一串美丽的项链,这是由平凡组成的高贵。



弹琴的小爱


尽管已经打过预防针,但是下半场的灯光效果还是出乎全场所有观众的意料。文章开头就说过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下半场小爱身穿黑色长裙,比起上半场的纯净与俏皮又多了一丝端庄与高贵。



只留了一盏射灯的舞台上演奏的小爱


下半场的曲目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最出色的钢琴独奏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场音乐会是一场穿越两个迥异世界的个人内心之旅,如果说上半场是有着许多奇幻生物以及童年时幻想存在的“奇境”之旅,那么下半场就是截然不同的代表着地狱与“绝境”的旅程。上半场小爱很好地利用了灯光和服装的调色营造氛围,下半场自然也会这么做:仅仅一束弱光照在钢琴上,配上她的黑裙子有一种若隐若现的神秘感,在第一个音符响起前就已经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气氛。

这首奏鸣曲是我十分喜欢的一部作品,在我听来这部作品不显长,因为它真的没有多出来的部分可以去掉,这是一部戏剧性十足的作品,带有谐谑意味,总的来说可以看成是两股力量的对抗,是一种奇异、丑恶与高尚的交融与斗争,并且崇高最终将战胜一切。



亚历山大·马洛费耶夫(Alexander Malofeev) 演奏的梅菲斯托圆舞曲


在深入这首作品之前可以先来听一下李斯特的另一部作品《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熟悉了这首作品之后会发现同样的主题经过变形之后出现在了《b小调奏鸣曲》当中,这是《浮士德》与这个奏鸣曲某种程度上的联系的证明。

这部伟大的作品作于1853年,献给舒曼作为其《C大调幻想曲》Op.17 的回礼。这首作品于1857122日在柏林由李斯特长女柯西玛的丈夫封·彪罗在柏林首演,首演后曾受到汉斯立克的攻击,汉斯立克批评这首作品,“从未听过如此将支离破碎的要素狡猾又大胆地连接一起,同时也从未体验到:有人竟对所有的音乐作如此混乱而又狂暴残忍的斗争。”克拉拉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时,她也觉得“这是首使人害怕和不安的作品,内容空洞,除了噪音没有别的东西,你在其中不可能找到一点点和谐的东西,总之它一无是处。”然而被汉斯立克引入歧途的审美道路在今天已经得到了最坚决的扭转,这首作品被人无数次地弹奏、鼓掌、激动欢呼——这部单一主题变形手法运用得登峰造极的大型作品在钢琴文献中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已经无须赘言,它成功地脱离了传统奏鸣曲式,同时又并未牺牲奏鸣曲式固有思维的巨大凝聚力量:“浮士德”的原始主题最初惊魂浮现的混沌一刻,整部作品的全息宇宙图像就几乎昭然若揭,在痛苦而欣喜的思索与严峻拷问中,所有变形主题都从冰冷胚胎中自然脱落伸展,飘然幻化成各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征兆。瓦格纳在听了李斯特的学生克林德沃蒂弹了这首奏鸣曲之后,写了封信给李斯特称赞道:“这首奏鸣曲的美超越所有信仰,伟大,博爱,深刻,高尚,就象您一样。”

李斯特自己曾经说过“我的音乐是投向未来的长矛”,这种超前性的原因使这部作品在刚问世时是受到很多争议的,李斯特在调性、织体及其他音乐创作手段上来说更加预示了二十世纪的发展,他用一种梦境般的印象来展示音乐中的幽默,并具有了更为形象的讽刺。李斯特多以描写丑恶的方式,以这种“不美”来衬托“美”,是将内心紧张力量的释放,使人的内心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在这首曲子之前的奏鸣曲都有乐章之分,通常是三乐章,中间有间歇。但是李斯特的这首奏鸣曲独创连续不停顿的单乐章体裁。另外他还使用同样的主题变换出不同性格,情绪,和氛围。例如,他可以用同样一些音制造出雄伟的,抒情的,暴风雨般的,激动的,沉思的,等等各种不同性格主题。其实这两个独创受了舒伯特和柏辽兹的影响,只是任何人都无法象李斯特那样把两者结合得那么完美。
这部单乐章奏鸣曲共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 ,先构成C小调优美的第一主题最慢板,接着是有力的快板,活泼的D大调。经经过部后转为降E大调,出现威风凛凛的第二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部) ,第二主题呈示后,在经过句后,转为热情性格。反复了被颤音所引导的温柔的华彩后,出现开头那个有力的快板的动机推向高潮。平静之后,有一个抒情性的陈述乐句,升C小调转为F小调而反复,减弱音量后,引出持续的行板。有梦幻美的新主题以升F大调出现,以A大调近似慢板,再回到升F大调。


第三部分(再现部) ,第一主题群以小二度出现,先以B小调,有力的快板之后,再现开头的两个动机,互为纠缠作赋格发展。在插句之后,以B大调再现第二主题,加快速度后,再现的几个动机作巧妙配合,然后第二主题再被强调,转为持续的行板,再转低音进行的中庸的快板,最后以最慢板结尾。


再来说说小爱的演奏,其实小爱这场音乐会我是一边享受一边提心吊胆听完的,享受的是音乐,提心吊胆的是不合时宜的鼓掌声、手机掉落声、说话声等,但就在这些干扰之下小爱的演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下半场的李斯特由于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使我身临其境,到了乐曲再现部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她要跌进了无底深渊,甚至产生了制止她继续演奏的想法。这首曲目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分的开头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小爱的演奏还算是我喜欢的类型,并没有失望,毕竟她以前的全套超技录音摆在那。但由于这部作品实在过于艰深,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属不易,她的音乐和技巧还有待进一步塑造,她的整体连贯性还是好的,这首作品也属于将很弱小的主题和动机随着情绪的波动层层推进,一点点加强,从弱中来最后又在弱中消失,就感觉是海面从平静到汹涌最后又回归平静,看不出一丝痕迹来。



演奏中的小爱


小爱谈李斯特:李斯特对后人产生各种影响,所以你肯定能够从德彪西巴托克甚至勋伯格那里找到线索。所以李斯特绝不仅仅是炫技,女性演奏李斯特也绝对不会有额外的困难,你看拉赫玛尼诺夫的手很大,也不见得能弹好李斯特,这不是生理和技术问题。



光脚练习中的小爱


刚刚结束“地狱”之旅,小爱在返场又加了一首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四首—《在山魔宫中》,很高兴,这又是一首一点点推进的小曲,气氛也不那么凝重,可以好好的欣赏一下她本人啦!




返场加演的小爱


音乐会结束,有许多观众参加了小爱的签售活动,我买了一张老柴和李斯特协奏曲的专辑,并且带上了人音出版的格里格抒情小品和大熊版的李斯特奏鸣曲,本来是打算一边欣赏谱子一边聆听的,可是小爱要求的光线根本看不清曲谱,只好作罢,也许这也是小爱的目的——全身心投入音乐本身。正好拿出来让小爱签名合影喽!



签名的乐谱和节目单



很意外的是,当我打开格里格的封面时爱丽丝居然还认识格里格三个字,还向我们确认这是不是格里格,非常有趣。



小编和小爱的合影


总的来说,小爱是同代钢琴家中的佼佼者绝对没差,相信小爱以后会带给我们这些“迷弟迷妹”们更多的惊喜和期待!我真的希望年以后还能听到小爱弹奏《b小调奏鸣曲》,那必定会是不一样的表现..........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本文微信公众号:沐之韵

图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