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第一集 《马戏团》

第一集 《马戏团》

发布时间:2021-11-18 04:18:14
作者:伪艺术史

《伪艺术史》

如何看懂“当代艺术”?高洁为您每一集讲述一件作品。



《伪艺术史》

高洁

第一集马戏团

 

 

 

大家好!我是高洁。

 

今天是201641日,从今天开始,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个系列课程。在节目里,我将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基础的知识,为大家讲明,如何看懂当代艺术作品。

    “
看懂当代艺术作品这件事听上去好像非常不靠谱,因为您觉得平时听到的评论都很可疑,而且您也不相信当代艺术的价值。实际上呢,当代艺术离我们并没有那么的远。所谓的,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艺术,是与我们每个个人直接相关的。当代艺术是作用于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的。所以,我们并不缺乏品味时代文化的能力,也丝毫不缺乏理解作品的智力,我们所缺乏的只是相关的知识。而这其中大量的知识,是追求永恒的。所以,开卷有益。

 

如果您想要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其实是有一个先决条件的,就是您决不能脱离该作品所处的“历史”语境来观看,因为每个时代,人的“意识形态”是大不一样的。

 

尽管我不太喜欢“意识形态”这个词,但是没有更好的词来代替。您可以理解成这个历史时期,历史的情景啦,历史上“大家”的状态啦,这样来理解。

 

您想想那些最伟大的作品,正是因为他很伟大,他骤然改变了人类的审美标准。而因为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审美标准,所以我们在看到这个伟大的作品时,反而会觉得普通。艺术方面大家不够熟悉,那么我另外举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比如说电影吧,电影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些,您想想希区柯克,或者斯皮尔伯格早期作品,或者星球大战前几集。如果您回忆起来您小时候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在心里留下感觉是真了不起,真好!让您再去看一遍,您反而不一定看得下去了。是不是?变得不好看了。让您的孩子看,他们会觉得,真普通,真无聊,好难看。因为现在连连续剧,连综艺节目都模仿他们所创造出的东西。您想想,这才几年?所以,您需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史知识,才能真正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否则,很可能,在历史上越好的作品,您越是看不出来好在哪。

 

所以说,脱离了作品所处的“历史”的“意识形态”来观看,您是看无法完全看懂任何一件作品的。这个原则也包括了中国的,西方的,非洲的,远古的,近古的,现代的,甚至几年前的,文学啦,戏剧啦,甚至古董啦,神像啦,民俗啦,也就是任何的一件艺术作品,您都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来观看。

 

但是,单单艺术史就够了吗?还是不够的。因为时间所带来的,不只是作品的演变,还带来审美标准的演变。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美术史知识,您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批评”的知识。我以后的节目会逐一展开。

 

接下来的每一集,我都为大家说一件艺术作品。

 

这样子,尽可能根据时间顺序,为大家讲述“艺术的概念”是怎么在历史上演变,到达了今天这个样子。如此,最终大家也拥有了足够多的艺术知识,能够在艺术展览上,看懂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了。

 

第一集呢,比较特殊一点,我们来看一件史前的作品。

 

在人类出现的很久很久之前,在中国南方的深山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有一只母猴怀孕并产下了一个奇怪的后代,这只猴子,没有头。

 

奇怪的是,这只没有头的猴子,也没有死,他照样能活,能吃东西,也学会了腹语术。也就是在肚子里面说话。但是别的猴子讨厌他,太畸形了嘛。也没有母猴愿意和他交配。最终猴群把它赶走。而其他猛兽呢,也不愿意攻击他,不知道的,一不小心扑过去,反倒把自己吓个半死。经常看到他的,也觉得它恶心,丑到没有动物愿意捕食这个怪物。这个猴子很孤独,所有动物都远远躲开它。

 

直到有一天,这只猴子遇到了这个山里最年长的一个动物,一只很老很老的熊猫。这只熊猫老得都已经双目失明了,老的所有的黑毛都发白,整个灰白灰白的,只能懒洋洋的趴着。猴子见到它,知道这是山里最有智慧的动物,便向它诉苦:

 

“熊猫啊,大家都称您为先知,说您是无所不知的,那我就必须向您求教,我很痛苦,为什么我长得这么奇怪,大家都说我是个丑陋的怪物。”

 

熊猫说:

 

“那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数十万年前,整个大陆都是浩瀚的雨林。雨林里,有一群熊猫,它们每隔百年,就会生出一窝不正常的畸形后代,而这窝熊猫不单难看,还很怕水。一遇到水就会生病,然后便死去。而在这座覆盖了整个大陆的雨林里,每天都下好几场雨,所有地方,都湿漉漉的。在数万年的时间里,每一窝怕水的熊猫,都无法长大便夭折了。

 

有一天,突然天空降下一个燃烧的大火球,将整座山脉都夷平了,大火焚烧了数年,整个大陆的雨林都被烧光,天气突然变得很热很热,大陆变成了沙漠。而这时,原本因为怕水而在雨林中必死的那窝劣等熊猫,反而活了下来。而由于数万年间不断的下雨,这个大陆里的所有的动物都是适应潮湿的,而竟没有任何其它动物的皮肤能适应干旱。这场几乎灭绝了所有生物的灾难之后,这窝怕水熊猫在这个极为艰苦的干旱大陆里幸存了下来,并逐渐占据了整个大陆,现在这个大陆上的熊猫都是他们的后代。”

 

所以你明白你的重要意义了吗?”

 

猴子还是似懂非懂。

 

于是瞎眼的老熊猫继续说:“数万年间,整个大陆,每天都下雨,这些雨林种族都没有见过沙漠,也绝无法推理出沙漠的存在,所以“怕水的个体”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错误”的,也许永远也没有“正确”的一天。但,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知道什么是“正确”。

 

所以你的存在,是整个种族的希望,我们需要你,需要基因突变。需要“试错”,逻辑是不可能推理出“未来”的。就算所有人都不接受你,但万一只有你是对的呢?“优胜劣汰”只是小调整,“进化”如果存在的话,来自于基因突变,是“适者生存”,却不是“优胜劣汰”。因为只有差别,而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我们有头的动物,并不一定就是对的,万一某天又发生了某种奇异的大灾难呢?你的劣势反而就成了优势呢?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保留多样性。我们应该接受你,我们应该拥抱你!”

 

    猴子十分感动,与熊猫抱头痛哭。

 

我们再来看看人类的问题。今天我们人类是如何解读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呢?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著名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发表了一本哲学著作,书名是《创造进化论》,在书中创建了生命哲学体系。这本哲学著作语言充满了力量,甚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书中柏格森深入讨论了创造与进化之间的关系,反对“生命”有“进”或“退”的发展方向。最终他使用“演化论”来取代“进化论”这个带有“进步”意味的词。今天我们的人类信奉“文化多样性”。

 

生物有几种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的是无性繁殖,它们绝大多数是简单的微生物,还有一些原始植物。他们的繁殖方式是复制自己,像克隆一样。

 

有性繁殖的生物则一般被认为是“高等”生物,当然加了引号的“高等”。我们人类,还有我们所认识的大多数动物,植物都是有性繁殖。它们的基因比较复杂。

 

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主要区别就是后代的多样性。有性繁殖可以总结出两个优点。

 

第一个好处是,在这种繁殖方式里,基因的延续是在反复配对,反复组合中进行的,这大大的提升了优秀基因最终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这就是加了引号的“进步”了。确实,基因可以用“随机配对”的“试错”来获取原先并不存在的优势组合,就是比较优势个体,比如块头比较大,比较好看的那些。然后呢,便可以淘汰掉那些劣势基因组合,也就是说,比较瘦弱一些,或羽毛比较难看的那些。因此基因获得了不断的“进步”。但是,生物是越强大就越好吗?恐龙那么强大,也没有存在到今天。

 

有性繁殖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们通过与其他同类交换遗传物质,使后代各个不同,以免得在一种危机中全部死光,这就是“多样性”。

 

有性繁殖对于我们的价值,就在于高错误率。在这种逻辑里,“进步论”是站不住脚的,生物在残酷的竞争中通过不断的试错,被动适应无法预测的环境的变化。当他们每一个个体都非常正确,也就会变得非常相像,那么他们可能失去了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就有可能全部在某一次灾难中灭绝。

 

在这个浩瀚的现实世界里,我们更无法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也许明天太阳突然吐个剧毒辐射,眼睛能看见的人都将中毒死亡?也许哪天某外星人突然袭击了地球,规定不懂艺术的生物,都必须做节育手术?谁知道呢?

 

我们认定的一切“确定”的“真理”,都可能在某天突然变成“错”的!

 

今天社会文化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进步论统治下的纳粹德国。所宣传的“进步论”思想对于当时的德国人,似乎无比的“正确”,他的也确实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是被民主选举出来的,人民支持他!然而对于犹太人而言,这是多么恐怖的灾难。今天看来,逼迫得爱因斯坦逃离德国,又是战略上正确的选择吗?

 

您可以说,哪里哪里战略失误,哪里决策失当,导致失败,但“对”“错”有办法这么评判吗?万一由于某种运气原因,导致纳粹德国最终获胜,比如万一爱因斯坦死在路上没到达美国,而德国先发明出原子弹,那么今天,的理论就会被证明是对的,那么犹太人就被证明,应该被灭绝了。这场灾难,不应该是“对”“错”的问题,是文化与思维方式的问题。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早已将必然关系(necessary connection)赶出了哲学领域,他认为没有所谓的必然关系,任何“逻辑关系”“因果关系”都只是因为我们相信了我们所观察到的规律,而这个“相信”是盲目的。我们绝没有办法证明任何规律是“必然连接”而不是“经常性连结”(constantconjunction)[1]。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成就,是休谟之后所有哲学家都无法破解的困境。“逻辑关系”,“因果联系”都失去了合法性。就是说,哲学家认为,无论您的论证有多么的充分,多么严谨,您都再也无法证明您的判断,能必然符合未来的情况。

 

那么在任何“预言”都被伟大的休谟取消了“必然性”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是什么样的思想,对我们最危险。如果一种思想不是显得无懈可击,那么他也是不会危险的。而越是无比的“正确”的思想,则越能造成危害。也许今天我们完全无法反驳某个理论,但我们却绝对应该保护不一样的声音,甚至这个声音“毫无道理”,我们也应该保护他,因为保护他,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也是那句名言:“我反对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在今天的真正意义。

 

那么在今天的文化当中,当代艺术角色是什么呢?这里我引用当代著名策展人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1965-)的一句话,他九十年代出版过一本挺出名的艺术理论书籍-这本书书名是《关系美学》,这本书的地位还是比较有争议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的这一句话里面,体会到国际上对“艺术”的大概的看法。这句话,我比较口语的翻译过来,意思是:

 

“艺术的目的是反对我们身上,机械化了的部分。也就是摧毁所有我们在感受上的定见。”

 

如果您可以接受这句话,那么您可以明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反思我们在文化中所认定的一切“必然”的东西,它在文化中的任务就是“破除定见”。

 

因此,今天的当代艺术,一切关于意识的问题都是在讨论范围内的。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都密切关注,并探讨哲学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比如黄永砅老师的作品,,宗教,全球化等问题紧密相关。当代艺术的任务,就是文化中的反思。

 

但当代艺术的反思能力为什么特别重要呢?国际上为什么不断的举办大型展览?每个城市都建设美术馆作为城市的文化中心?这也就是当代艺术在多元化文化中占据的特殊位置的原因。因为“艺术”创作,有一个别的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艺术家的创作里,敏感是非常重要的,而方式是非常自由的,作品可以是理性的,但也可以是非理性的,可以是纯粹感性的,甚至可以是荒诞的。

 

但这不代表他们可以乱做哦,观众要仔细阅读作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别,才能知道作品在谈什么。艺术创作如果符合了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做得“正确”,那就不是“当代艺术作品”,而是废话。然后还要看它是不是只是重复了别人说过的话,因为那样做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当代艺术,不可以刻意讨好您的审美情趣,也不可以追随大家都认同的思想。艺术一定要对现存的文化有反思能力。

 

正因为“当代艺术”的工作是打破审美上的规则,质疑所有思想上的“界限”,也就是挑战一切根深蒂固的愚蠢,所以成为了文化中的“试错”基因。艺术家可以不提出确切的理由,也不进行长篇的学术论证,就直接进行实践。艺术创作可以以“不正确”去反对“正确”,艺术家有权利以“错误”的理由,乃至没理由,甚至是故意使用逻辑“错误”的理由,去做一些反“现实”的事情。

 

这些为艺术所做事情,对于人类文明极其重要,因为它们为人类文明保留未来的可能性。

 

《献给爱丽丝》的作者在他的书中建议:

 

您不应该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缺乏可能性的,一个很确定的世界里。您应该为自己打开思维上的开放性,为自己留口活气。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应该拥有“艺术”作品,并将它放置在一个明显可见的位置上。这不是说建议您买那种在红木上面插金叶子的炫富东西,艺术也可以是下载的,或是免费的。艺术应该使您拥有一种气质,是什么样的气质呢?。。。。。。

 

您的收藏应当能够提醒您:

 

“您的品味和您思维的合理性,所无法指向的那部分未来。”

 

节目的最后,回到那只猴子。

 

那是一件史前的,由生物自发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许是个“不正确”的产物,但我们就是需要保留这种“不正确”,“不正确”就是更多的“可能性”。

 

这时,老熊猫一爪子按住猴子,说:“你丑没事,我瞎!”

 

 


点击下方原文链接,转跳喜马拉雅fm。

图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