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歌曲分类 >回望长漂30年 当年唯一女主漂吉胡·阿莎忆生死往事

回望长漂30年 当年唯一女主漂吉胡·阿莎忆生死往事

发布时间:2020-12-02 22:01:34
作者:冬泳网

   我是吉胡·阿莎,一个彝族女人,鹰的后代,来自中国四川的大凉山。


   今天,我坐在橄榄山庄园一排木屋门前的橡树下,躺椅轻轻地摇动,刚洗过的长发有几缕垂落在草地之上。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流水潺潺,面对着温柔的邛海,暖洋洋的南风吹到我的脸上。


   我的心和橄榄山一样的宁静和温暖,仿佛浸泡在爱的山泉当中。花雨飘在脸上,闭着眼睛,感受着无限的风光,思念握住心中的爱,我终于找到了最初的梦。



  我当过刑警,漂流过长江,在北京上大学,在巴黎出书,在剑桥、伦敦居住、飞行,做过房地产商、制片人、旅行家,在国外的18年间,我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经历了危险、死亡、恋爱、结婚、生子、背叛、情人、法庭,也有过仇恨、破碎、医治、拯救和回归。


  尽管心碎过千百遍,眼泪足以浇灌我的橄榄山果园,我仍然像一只伤痕累累、大凉山上那只孤独、坚韧、顽强的山鹰一样。全身血淋淋的,蹲在寒冷、高不可攀的岩石上,双眼直视着太阳,一动不动,等待着宝贵的重生,我的脱胎换骨,我的涅磐……


回望长漂30年 当年唯一女主漂忆生死往事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在长江上游通天河巴雾滩。杨欣 摄



大渡河漂流训练中,左起冯春、何平、三郎、吉胡·阿莎、王岩。杨前明 摄


     吉胡·阿莎


  生于凉山,现旅居英国,主营房产投资。1982年,吉胡·阿莎从四川省高等警官学校毕业,。1986年,她加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成为探险队中唯一的女主漂队员。2006年,吉胡·阿莎出版自传体小说《吉胡·阿莎: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长漂影响了他们什么?

  很多品质从长漂得来


  比如说坚强、勇敢……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探险,未知的险滩,你怎么知道会在哪里出现?”


  队长王岩说,这么多年过来,每个人朝着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每个亲历者都受到了长漂或多或少的影响。他后来做了企业,也常常在想,很多品质是从长漂的经历得来的,比如说坚强,勇敢……“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探险,未知的险滩,你怎么知道会在哪里出现?”


  杨斌、冯春、宋元清也都如此感慨。杨斌依然记得那时的阿莎,看起来不像警察,不像个女孩,大家在一起就是哥们,“她性格开朗,有点大大咧咧,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30年过去,他们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生活轨道里。一起长漂的队友中,王岩如今在浙江做企业,杨斌在美国经营商务旅游,宋元清一直住在汉源潜心于龙舟设计,冯春至今还从事着漂流事业……


  吉胡·阿莎干着房产投资,她在剑桥、伦敦等地购下多处房产,然后按自己的“喜好”装修,房产也随之升值。她觉得她经营的不是房产,是艺术品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另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而吉胡·阿莎,她将自己的故事写在了小说《吉胡·阿莎: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里。


  伦敦时间,早上7点过,吉胡·阿莎喝着咖啡。谈起30年前的长江漂流,这个当年的唯一女主漂言语平静,“长漂是我出发的一个点,我就是一条鱼,顺着长江游到了大海……”


  1986年的长漂,历时半年,轰动全国。洛阳队、四川队、中美队3支队伍,在夏天的沱沱河出发,搏击激浪险滩,付出了10人遇难的代价。


  长漂30年之际,冯春、张国宪等长漂亲历者正在张罗一场聚会,他们已联系了60多人,包括当年的队员、指挥部成员、记者、司机、。时间初定在11月25日,那是当年长漂结束,在长江入海口胜利上岸的日子。地点则在建川博物馆,2013年6月3日,长漂纪念馆在这里成立。6月3日这个日子,也是30年前长漂出发的日子。


  队长王岩把这次长漂经历视为人生财富,他说当年的队友后来并不常相见,但这份经历生死的情永远忘不了。他说,“长漂的记忆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人。”


不惑之年的吉胡·阿莎依然美丽


  回顾过去的30年,吉胡·阿莎说,长漂结束后,她参加高考,到北京上大学,再远去法国、英国……成都商报记者与她畅聊两小时,话题跨越30年,从亲情谈到事业,再言及当年长漂的惊心动魄和如今带着长漂印记的人生……


  人在伦敦

  远去的长漂和宁静的咖啡


  “今天起晚了。”吉胡·阿莎说,前一天参加完一个活动后,她穿着拖鞋步行了12公里,“回家后有点累”。她热爱运动,每天早上6点起床,游泳40分钟或在健身房待上一小时,“英国的奶酪太好吃,我得多运动。”


  她说在伦敦很忙,每天一晃就过了。除了打理工作,还要照顾两个女儿和侄儿。她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帮助社区的孤寡老人,参加文化沙龙,看演出……她把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喝完咖啡,就要出门。


  她喜欢这种生活。两个女儿是她最大的财富,老大读大二,老二读高二,两个孩子都很独立,学习优异。多年前,哥哥病逝,吉胡·阿莎把嫂子和侄儿侄女一起接到英国。现在,她又在照顾妹妹的儿子。


  她说,她必须坚强,她就是这个家庭的一把大伞。


  吉胡·阿莎学会了“忘掉过去,拥抱现在和明天。”今年春天,她待在凉山,守在80多岁的老父亲身边,侍弄自己在西昌邛海边的“橄榄山”。这片山坡是她10年前承包下来的,有一个山庄、一片芭蕉林、一片橄榄树,平时交给亲戚照看。但每次回来,她都会参加劳动,栽树、种菜……


  她觉得长漂已经离她远去,她已经很少与人提及。直到前不久,旅居美国的好友、当年的长漂队友杨斌邀请她和当年的老队友们聚聚。最近,杨斌正好回到成都。


  队长王岩说,这个聚会计划在11月份,于成都举行。吉胡·阿莎没有考虑清楚到时能不能去,“有点忙,也不知道聊什么了。”


  长漂往事

  毛遂自荐参加长漂队

  热血女警勇漂金沙江死里逃生


  30年前,。一天,她在操场晨跑时从广播中听到,“中国‘长漂’第一人尧茂书在金沙江牺牲了,,组委会已在成都建立。”


  早在1979年,尧茂书就萌发了漂流长江的愿望,随后他在金沙江试漂,到长江源头和虎跳峡勘察水情。 1985年,美国职业探险家肯·沃伦拿到漂流长江的许可,并与中方达成协议,训练三名中方队员,组成中美联合长江漂流队(简称“中美队”)。这被美国报纸称为“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尧茂书当时对记者说:“中国人的长江,应当由中国人完成首漂!”


  得知中美队将在当年8月下水后,6月20日,尧茂书从长江源头沱沱河下水,7月24日他在金沙江遇难。尧茂书的牺牲,激发了更多人去漂流长江的英雄情怀,很多人自发组织起来要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那天,听了广播,吉胡·阿莎心里一动,她觉得这是她要去做的事情。“那时候,做英雄、去冒险的想法总在心中激荡。,“我在金沙江边长大,我可以代表妇女群体……”结果,她被选上了。


  王岩也是看到有关尧茂书的报道从天津赶到四川的。那时,他是一名海员,算是漂流队里“经验”最丰富的一位。宋元清加入漂流队前,是汉源县电影公司一名干部,那年他38岁,是漂流队里年龄最大的一位。


  因资金问题,1985年8月,肯·沃伦率领的中美队并没成行。一年后的7月21日,当中美队从沱沱河下水时,四川队、洛阳队早在一个月前就出发了。下水前,四川队在尧茂书遗留草帽之地立下“长江之源”纪念牌,并举行了正式的漂流仪式。


  吉胡·阿莎所在的四川队,全称其实是“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当年的指挥部成员解晋康说,那时,民间自发组织的漂流情绪非常高,对长江上游的科学考察也是空白。因此,。因得到政府支持,相较民间自发组织的洛阳队,四川队阵容甚为庞大。但两队都刚刚组建,并无漂流经验。


  四川队用了18天漂完沱沱河。一路有惊无险,基本还算一趟有些新奇的旅程。


  真正的考验,是过曲麻莱县进入通天河后。翻船,落水,人是上岸了,但冲走了14部相机和大部分行李。漂完800公里通天河,进入金沙江,死亡接连发生。刚过通迦峡不远的叶巴滩,四川队的孔志毅和洛阳队的杨红林、张军三名队员同时遇难。他们乘坐的密封船被撕开一条大口子,三名队员沉入江中。在虎跳峡,洛阳队的孙志岭落入巨浪遇难。他的队友郎保洛漂到一处石缝中,三天后才营救上来。记者万明在漂流虎跳峡时被落石砸中遇难……成功漂流虎跳峡的当晚,全队痛饮,烂醉如泥。


  因漂流叶巴滩时有队员牺牲,出于安全考虑,队里决定,金沙江女队员就不要上了。“作为一个漂流队员,不能漂流险滩还有什么意义?”虎跳峡以下,最险的当数被称为“滩王”的老君滩,吉胡·阿莎连夜找到指挥部领导,最后一次请求漂“老君滩”。


漂流老君滩前的宣誓。右一为吉胡·阿莎


  解晋康介绍,指挥部最后决定由吉胡·阿莎、宋元清、杨斌组成小分队漂老君滩。为应对金沙江,洛阳队、四川队设计了一款密封船。吉胡·阿莎对密封船的印象并不好,“空间较小,只能装两袋氧气,全身蜷在橡胶味道中,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恐怖。”她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做着在黑暗中被活埋的噩梦。


  经过老君滩的头道滩时,船和人都失去平衡,像掉在空中一般,三个人都吐了。漂流老君滩时,王岩带领的接应船被打翻,密封船靠不了岸。好在王岩和几个接应队员爬上密封船,割开绳子打开了舱门。漂了30公里后,遇上了一位老乡的小船,但小船只能载3人。最后,三名接应队员上了老乡的船,王岩、宋元清、杨斌、吉胡·阿莎留在了漂流船上。前面马上就要到另一个险滩白鹤滩了,他们只有跳水。吉胡·阿莎的救身衣没拴紧被冲跑了,潜流把她往下扯……马上就要被冲进白鹤滩的巨浪里了,30米、20米……那一刻,吉胡·阿莎很绝望,脑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想死,我太想活了。”她拼尽全力地游,最后终于游进了滩前的最后一个回水,抱住了江边的一块石头


  宋元清没来得及跳船,他趴在漂流船上,迅速朝下游冲去……后来,在下游100公里的巧家县,宋元清被打捞上来时已意识模糊。几天后,洛阳队漂老君滩,接应失败,队员雷志遇难。而就在中方队员想尽办法漂虎跳峡时,9月中旬,中美队在叶巴受挫解散,结束长漂之旅。


  1986年的长江漂流,三支队伍共有10人遇难。包括美国摄影师西皮、四川队的孔志毅,洛阳队的杨红林、张军、洛阳队的孙志岭,记者万明、洛阳队的雷志,以及后来四川队补漂虎跳峡以上江段牺牲的王建军、王振、杨前明。“我活下来的每一天,都是幸运的。”吉胡·阿莎说,“那么多人死在了金沙江里,我还活着。”


  人生“漂流”

  参加高考 异国打拼 遭遇婚变

  “长漂启示”让她走出人生低谷


  长漂胜利在望时,吉胡·阿莎开始准备第二年的高考。1987年,她考上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吉胡·阿莎说,漂完长江后,她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了自己写的《漂长江的彝家阿妹》,并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


  在北京读书时,吉胡·阿莎遇上一个法国男士,两人一见钟情,然后她跟男友去了法国。后来,她和男友分手,一个人在巴黎生活,开始写小说《扬子江的女儿》,并在法国出版。后来,吉胡·阿莎和一个美国青年结婚,去了英国,偶然的机会又做上了房产投资,结果短短几年,她赚了不少。


  而困难的来临也如激浪。这段婚姻出现波折,2004年,一场耗时三年的离婚官司让她失去了很多,包括两个女儿的抚养权。10多年的努力,一下两手空空。她一度觉得天昏地暗,最终让她走出阴影的还是长漂的“启示”,“我还活着,这些事情算什么呢?”


  吉胡·阿莎说,她学会了感恩。“长漂给我的生命垫了底,这个底塑造了现在的我。”从四川大凉山出来,她的人生是另一段漂流。(原载于2016年9月12日 成都商报 记者 杨灵 江龙 图由当事人提供)


建国60年60个彝人之吉胡·阿莎:世界女子长漂第一人


英国公爵夫人,凤凰卫视驻欧洲记者,,多次破获重大凶杀案及案,。她是1986年长江漂流的幸存者;她一不小心就成了法国畅销书作家,英国的房地产富豪;她曾向阿兰德隆说“不”;她在巴黎圣母院结婚;她因为一场英国式离婚,600万英镑就这样没了;她的画像被英国牛津博物馆收藏。2006年,她回到大凉山,买下200亩果园,写下20年传奇,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吉胡·阿莎》。她拥有英美两国国籍,18年间,行走180多个国家。


吉胡·阿莎——是中国长江漂流第一女子。她这位出生在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女子,有着山鹰一样执着的性格。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参加长江漂流的女子,曾经到过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不懂法语,成为法国畅销书的作者,与法国人交朋友,在世界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举行婚礼,与英国查尔斯王子在一起过喝茶,她的住宅与著名科学家霍金为邻……


查尔斯王子说:这个女人不寻常!一个全程漂流过长江的女探险家,一个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婚礼的东方“灰姑娘”,一个不懂法语的法国畅销书作家,一个中国女人的英国式离婚。吉胡·阿莎——一个可以为真实人性而疯狂的彝族女子。


尽管心碎过千百遍,眼泪足以浇灌我的橄榄山果园,我仍然像大凉山那只孤独、坚韧、顽强的山鹰一样,全身血淋淋的,蹲在寒冷、高不可攀的岩石上,双眼直视着太阳,一动不动,等待着宝贵的重生,等待着脱胎换骨,等待着涅槃…… 


吉胡·阿莎认为,自己能成功,最可贵的就是单纯地做一件事情,“你要是去单纯地做一件事、爱一个人,我不相信你得不到,但你如果是一个三心二意,左顾右盼的人,就很难。”


1986年,20岁的阿莎自愿加入长江探险漂流队,首次从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到入海口上海,成为世界上三位全程漂流长江(特别是成功漂过长江滩王老君滩)探险队员中的唯一女性 。漂流成功后,阿莎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学习新闻专业。1989年获法国图尔大学奖学金,前往法国留学。1992年她在法国CALMANN—LEVY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以长漂为背景的的纪实小说。1993年前往英国剑桥求学。


1998年阿莎成为英国公爵夫人电视有限公司制片兼主持人,曾参与本公司与大连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系列电视片《彝族——东方的印第安人》。还参与了BANG制片公司(香港)联合制作的一部关于把中国文化传播到美国和欧洲市场的节目。


  学 历:

  1980——1982年四川省高等警官学校刑侦学

  1987——1989年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1990——1992年巴黎索邦大学法语、法国文学专业

  1994年BORNERURAL飞行员训练

  1995——1996年剑桥BELL语言学校英语

  1999——2001年伦敦“KINGSWAY”学院英国文学、英国法律

  作 品:

  1987年长篇报告文学《漂长江的彝家阿妹》,(《中国青年报》,连载)

  1987年诗集《漂流的歌》(《凉山文艺》)

  1992年《扬子江的女儿》(法国CALMANN—LEVY出版社)

  1992——1993年《巴黎龙报》、《欧洲时报》、《欧洲日报》发表诗歌、散文、游记

  1994年《扬子江的女儿》(韩文版)在韩国出版


  媒体报道:

  《人民画报》1987年第一期封面人物。同年,全国各大媒体对长江漂流活动及吉胡·阿莎进行了报道。世界法语地区的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包括LEMONDE、MADAMEFIGARO、ELLE、MARIECLARE等)也对吉胡·阿莎作了报道。1997年吉胡·阿莎在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客座演讲“关于中国的探险”。


  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精彩的人生。


  有的人得到了,有的人却在生命弥留之际仍在苦苦寻觅。


  大凡得到精彩人生的人,都是敢于将渴望变成行动,用双手创造、用脚步丈量的人。


  吉胡·阿莎,这位有着不平凡气质和不平凡经历的彝族女人,就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人生精彩的人。


  响在英格兰 响在法兰西

  响在东方

  响在西方

  唱给黄种人听

  唱给黑种人听

  唱给白种人听

  响在长江和黄河的上游

  响在密西西比河的下游

  这是彝人来自远古的声音

  这是彝人来自灵魂的声音

  ——选自吉狄马加诗《做口弦的老人》


  1990年,在经过大学三年新闻专业的学习之后,吉胡·阿莎来到了法兰西。这次精彩的西行求学,在她人生里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从此,在巴黎索邦大学校园里,人们经常看见一位年轻的东方女性穿梭忙碌于校园之中。


  因为她拥有彝族特色的高鼻梁和小麦色的皮肤,常常被人当成印第安人。

  “是的,我是东方的印第安人!因为我的根深深扎在东方,深深扎在中国南高原的彝族里,我的祖先给了我生命,英雄支格阿龙给了我轮廓,呷嫫阿牛给了我女性特有的智慧和美丽!”当被别人误以为印第安人的时候,阿莎这样自豪地回答。


  来到异国他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如今很多人为过外语几级几级累得够戗的时候,阿莎却有一套自己学习外语的“门道”。


  阿莎回忆说:“当获得法国图耳大学留学奖学金的时候,我就下决心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其实刚刚走进大学校门,我就从心底认识到:要做一个开放国家的现代人,掌握外语是必不可少的。从那时侯开始,我就很注重外语的学习;当然了,也吃过一些学不进去的苦头,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包括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做的多了,吃的苦头多了,自然能找到诀窍。掌握外语也是如此呵!还有,千万不能把学习外语当作一件苦差事,一定要从心底里喜欢它、热爱它!寻找任何一个机会与别人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掌握,这就是掌握外语的捷径。”


  凭借着自己的实干精神,从完全不懂到初步掌握法语,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那些日子里,,每天早出晚归,风雨兼程,在别人看来是一件苦差事;别人忙着睡觉,忙着谈恋爱,那是别人的乐趣和快乐;我自己忙着学习法语,对我来说却是一件有趣和快乐的事”。回忆起那段日子,阿莎动情地说。


  1990年,阿莎如愿来到巴黎索邦大学,专攻法语和法国文学专业。在这个文豪层出不穷的国度里,阿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法国文学,而她的法语功底也遭到很多人的怀疑。阿莎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于1992年在法国CALMANN-LEVY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以长江漂流为背景的纪实小说。同年,该书韩文版在韩国出版。


  留洋、出书,对一些人来说,似乎是人生精彩的顶点了。


  而阿莎用她的脚步继续丈量更多人生的精彩。


  她于1993年前往英国剑桥求学,在她的人生里又抹上了一笔亮丽的精彩。


  在英伦三岛,彝族女性特有的毅力和智慧,被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极点。


  “刚到这里的时候,语言又成为必须通过的一关。”阿莎弹了弹手里的烟灰,笑着说,“可是对我来说,这个必须用自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来通过。刚开始,课堂上无法同别人交流,只能用课余时间——也就是别人在HAPPY的时候来弥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跟着电视一词一句地学习、练习,直到自己倒背如流”。


  “这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呵!”阿莎补充道,“因为第二天上课时候,我能跟别人交流更多了。能不快乐吗?”


  在英国,阿莎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她的视野不局限于课堂,不沉迷在安逸的象牙塔生活里。在假期里,她背上行囊,在英伦三岛旅行。“只有这样的生活,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吧!”阿莎在介绍一张她旅行中的照片时,深情地说。


  1994年,阿莎在英国BORNERURAL参加了飞行员训练,凭着顽强的意志,她顺利完成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


  身在异国的阿莎,自觉担当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大使,于1997年成功地在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作了“关于中国的探险”的客座演讲,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介绍了国内的探险业发展情况。很快,听众们便被这个“东方印第安人”镇住了。


  凭借拼搏不息的精神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以及她对电视独到的见解,阿莎于1998年成为英国公爵夫人电视有限公司制片兼主持人,参与策划、制作和主持了多部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尤其是与大连电视台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节目《彝族——东方的印第安人》,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彝族以及彝族文化,为人们认识这个古老民族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便捷的途径。期间,她还参与BANG制片公司(香港)联合制作的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欧美市场的系列节目。


  很快,在这个她深爱的领域里,她找到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空间,国外多家著名电视台争相播放她策划、制作或主持的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执着的事业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础。我始终坚信这一点”。阿莎总结说。


  她不满足自己取得的成绩,继续深造,继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精彩人生。


  1999年至2001年,她一头扎进伦敦KINGSWAY学院,主攻英国文学和英国法律出版物专业,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再一次得到提升。


  如今,阿莎的头衔有:英国公爵夫人电视有限公司制片兼主持人、凤凰卫视欧洲台记者等等,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精彩,是阿莎用脚步一步一步丈量过来的。


  在采访中,阿莎给我们看了一部不久前做完的采访谢廷锋的片子。她独特的切入角度、睿智的提问以及采访中表现出来的宽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专业素质吧。片子通过谢廷锋及其父母的话语,避开曾经的大红大紫,从成长的角度介绍谢廷锋从男孩到男人的涅磐过程。“目前有100多家电视台在播这部片子,很多人通过这个片子了解了谢廷锋的另一面,了解了他从男孩到男人的历变过程,理解了他的处境,从而改变了对他一些不好的看法。”阿莎解释说。


  这一连串精彩的背后,得益于阿莎23年前的一大精彩点——长漂。


  响在长江 响在东方

  我是一千次死去

  永远朝着左睡的男人

  我是一千次死去

  永远朝着右睡的女人

  我是一千次葬礼开始后

  那来自远方的友情

  我是一千次葬礼高潮时

  母亲喉头发颤的辅音

  ——摘自吉狄马加诗《自画像》


  1986年,当了四年刑警的阿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参加长漂。


  长漂,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一个心病。多少人失败了,有的人甚至为此失去生命!何况一个刚满20岁的黄毛丫头?!


  尽管阿莎的履历上记录着她作为刑警屡破大案要案的精彩事迹,可对于她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长江漂流的举动,还是被很多人怀疑,包括自己的亲人。


  阿莎用脚步丈量的人生精彩点里,这一次无疑是最为亮丽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因为这件响彻长江、惊动东方的精彩,至今还被人们谈论。


  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她和队友们首次从长江源头——青藏高原成功漂到入海口上海。特别值得自豪的是,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程漂流长江的女队员,尤其是成功漂过素有“死亡陷阱”之称的王老君滩!


  这件振奋国人精神的事,被海内外多家媒体争相报道。阿莎的勇敢和坚毅也为她赢得了荣誉:,并成为《人民画报》1987年第一期的封面人物,成为中国乃至东方女性的骄傲。


  对于自己人生中的这个精彩点,阿莎用笔记录下来了。于1987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连载报告文学《漂长江的彝家阿妹》。就这样,她的写作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同具有诗性思维的其他彝族人一样,阿莎也用诗歌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于1987年在《凉山文艺》上连续发表多首诗歌。


  “长漂是精彩的,但我今后要做的事更精彩!”对于长漂,阿莎不愿意多谈,“作为活着的人,我们应当往前看,今后的路还很长,人生应该更精彩。”阿莎自信地说。


  根、事业及其它

  自由在火光中舞蹈

  信仰在火光中跳跃

  死亡埋伏着黑暗

  深渊睡在身旁

  透过洪荒的底片

  火是猎人的衣裳……

  ——摘自吉狄马加诗《火神》


  “我能有这么几个值得记忆的精彩点,在于自己想到就做的实干和不会轻易服输态度,而这一切,又得益于我的根——彝族文化的熏陶。”阿莎说。


  如今,阿莎回来了,将家安在北京高尚社区——韦伯豪小区。


  在她装修得颇有品位的家里,阿莎描述了她的宏伟蓝图。


  “我热爱电视,并将它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


  在当前电视节目被人无情批判的年代里,敢于迎难而上?见到我们惊讶的表情,阿莎继续描述:“多年在国外打拼电视业的经历,让自己掌握了一整套与众不同的电视制作角度,在满足生活娱乐的同时提高生活品位;国内某些胡乱复制的节目确实影响了电视业的迅速发展,这么丰富的资源,只要用心来做,将观众立于上帝的位置,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自己的电视业的专业素质,做出好节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还有,国内的很多东西需要外国人的了解,而电视是最合适最朴素的媒介。比如说彝族文化,当年与大连电视台合作的《彝族——东方的印第安人》就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国外的观众对电视节目更挑剔,但我们成功了,靠的就是用心制作的态度和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东西,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挖掘,来展示。用电视节目搭起西方老百姓了解中国的桥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一点事情。”


  “说起文化传播来,我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在英国的家位于伦敦比较有名的社区里,那年我阿妈去住了一段时间,虽然她完全不懂英语,却很快与邻居打的火热,打着手势,嘴里说着彝语,邻居们不但明白了她的意思,而且很快接纳了她,阿妈成了他们的坐上宾。说起来很好笑呵,当太阳姣好的时候,阿妈披着擦尔瓦到花园里晒太阳,有时还烧一堆火,烤几个土豆,邀请邻居们来吃。”


  到这里的时候,阿莎自己也忍俊不禁笑起来。


  “阿妈将老家凉山彝族的那一套带到了英国,而且被外国人接纳了。说明文化的传播和接纳以及融洽相处,不是没有可能的。还说明了民族文化刻在身上的烙印,很难被抹掉的。我也一样呵,毕竟我的根在这里。将来我会制作一些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电视节目,展示我们民族文化的风采”。


  最近正在全国各电视台热播的大型系列节目《走过英格兰》中,阿莎作为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列入其中,该系列节目片头的许多镜头,出现的就是阿莎。


  200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阿莎参与和大连电视台共同策划、制作了系列节目《彝人回家》,自己担任制作人、主持人,以自己回家为主线,采访了山鹰组合、彝人制造等当红彝族明星,而在这部片子里,阿莎也是主角之一。该片在国内多家电视台播出的同时,在英国也受到了广泛欢迎。


  这就是吉胡·阿莎——用脚步丈量人生精彩的彝族女性。


  响在大凉山, 响在梦想里

  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不只因为我们在这土地生

  不只因为我们在这土地死

  不只因为有那么多古老的家谱

  ——摘自吉狄马加诗《土地》


  很难想象,“长漂女”吉胡·阿莎竟然还是伦敦著名的房地产富豪。她说自己从1998年就开始在伦敦“下海”做房地产生意,最早是给别人策划装修,期间发觉有便宜的房子就买进,等到高价抛出,几年工夫后居然开始在伦敦的房地产圈子有了点小名气。


  “好眼光非常重要。”阿莎显得非常自信。2006年3月,她看中了家乡大凉山里的一座橄榄山,摇身一变,成了这里200亩果园园主。放在大凉山层层叠叠的群山中,橄榄山算不上名山。但一夜之间,这山却靓丽起来。而这一切,都与吉胡·阿莎有关。“我要把整座山变成一座植物园。”阿莎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10年之后,它能为我带来上千万的收入,绝对能超过我离婚后那600万英镑的损失。”


  橄榄山在邛海边,冬天的早上起来,阿莎就在家里烧堆火,听首赞美诗,喝杯咖啡。然后开始在果园里面修修剪剪,跟农夫一起劳动。有时也在太阳树下,等着朋友们的电话,看一群小孩在山坡上玩,自己养的一群鸡在不远的地方跑来跑去。她说自己以前没有当过农民,但现在却成为其中的一员,她喜欢这样的生活,所以她又回到了大凉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


  阿莎说自己无论身在何处,心里总是回荡着这首歌。橄榄园是她的大客厅,也是她的后花园,是她漂泊之余可以停靠心灵的港湾。


  “梦想比一切都重要”是吉胡·阿莎最爱说的一句话。她说:有梦想的人一定是积极的、认真的,有目的和责任的。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是没有明天的人。梦想就像生命的路标一样,让你每天早上一起来,就能够精神抖擞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邛海边的“橄榄山”,现在成为了阿莎在外漂泊10多年后又一个梦想驻地,愿这个神奇女子的梦想能再次生根、发芽、抽枝、开花!(2009.6.7 摘自《世界文艺》杂志,作者:毛发虎)



图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