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我的成功是对父母的背叛”:童年互动模式,成就孩子的人生剧本

“我的成功是对父母的背叛”:童年互动模式,成就孩子的人生剧本

发布时间:2021-10-31 01:37:37
作者:爱丽丝与奇妙豆



前段时间和心理咨询督导甘老师聊天,我们聊起中国文化中的智慧。俗话说“三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父母和孩子幼年的亲子互动模式,成就了孩子未来大部分的人生剧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精神分析中,有个词叫做“往事重现”,或者说“强迫性重复”,在格式塔的治疗中也有“未完成情结”这样的说法。这些名词全部都明确的指向同一个主题,即——人生中那些不断循环的经历。

比如,有的女生哭诉自己是“渣男收割机”,不断被人伤害。可是,她却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痛,下一次碰上另一个纨绔子弟还是飞蛾扑火、奋不顾身。对她好的没办法吸引她,对她坏的反而是致命吸引力。

比如,有的人一到升职到高管,就要辞职换个职业从头再来,似乎他们的潜意识里抵触自己取得成功。

比如,有的人小心翼翼的做好了所有的细节,却总在关键时刻粗心大意的把事情搞砸,就好像他们故意想让自己失败,事情毫无希望后,他们反而松了口气。

再比如,有的人一到结婚的当口就要分手,时期巧妙得让人怀疑他们是在故意逃避,以避免自己在婚姻中获得幸福。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伤痕。形形色色的人生剧本,好像在人们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写好了大纲……

 

我询问甘老师,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讲,为什么人会出现这种看似“自毁”的倾向。甘老师解释说:

人生剧本可能来源于婴儿到幼年时期,个体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互动。比如,有个男性一升职到高管就要辞职,可能来源于他3-6岁时候对父亲的极度认同感。他在与父亲竞争时,发现父亲是一座不可跨越的高山,并且认同了父亲是厉害的、是不可战胜的。自从他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以后,将来遇到的所有可能超越父亲成就的事情,他就会认为自己做不到,同时尽量去避免。如果无意中做到了,他认为就是背叛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必须要辞职来对抗自己的内疚和恐惧。”

甘老师的这段解释,让我想起了奥斯卡提名奖电影I am Sam(《我是山姆》)中讲述的一个类似的片段:


主人公山姆是个弱智患者,他的智力几乎只相当于7岁的孩子。山姆靠着自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星巴克打工谋生。某一天,他好心收留了一个流浪女子。那女子后来和他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两人还生育了一个女儿露西。在露西降生后,流浪女不告而别,剩下山姆独自一人照顾孩子。好在山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将女儿露西抚养大了,日子过得虽然清苦却很快乐。

当露西7岁时,她已经出落得既美丽又聪明,智商也远远超出了父亲。露西意识到了这一点,她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会故意装出自己很笨的样子。

在父亲读不通绘本故事而感到难受的时候,露西安慰他说:

“爸爸,我很笨的,我也不识字。”

露西为了父亲,主动压抑了自身智力的增长。学校的老师家访找到山姆,告诉他露西的语言和认知能力都退步了。

山姆很着急,他恳求女儿认真去读完她的故事书,可露西却说:


“爸爸,如果你无法做到,那我也不要做到。”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背叛情结”:露西对于自己超越父亲这件事感到深深的愧疚。

山姆虽然并不聪明,可作为一名父亲,他对女儿的爱,直觉上告诉了他该怎么做。他认真的看着女儿的眼睛,告诉她:

露西,我是你爸爸,我告诉你你一定要读下去!你和我不一样,你一点儿也不蠢,我知道你识字,你做得到!读下去吧,孩子,听到你读下去我是多么开心啊!读下去吧!!

有了父亲的支持,露西终于冲破了内心的成长桎梏,解开了心结和芥蒂,不再压抑自己的成长,她顺利读完了整本书,后来也渐渐赶上了同学们的水平。

 

其实,许多自诩精英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方面,还真不一定比得上脑子不好使的山姆。

幼年时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爱和温情,而不是来自父母的严格控制、紧密安排和强行纠正。可惜,在幼教和心理咨询的领域中我们常常会见到,有些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行的却是“高压控制孩子”的行为。

这些父母确实是爱孩子的,可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自我觉察能力,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值得反思和质疑的。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嘴上说的“为孩子好”,潜意识中的目的其实是“为我好”。

因此,在父母想要严格要求孩子之前,最好先想一想:我们想成就的究竟是孩子,还是自己?

“将付诸行动”和父母“将焦虑以爱之名付诸行动”是很不一样的。事实上,很多人的以爱之名,带给孩子的苦有口难言,就是日后问题孩子的一个主要的诱因。与其是这样,还不如宽松点,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反而更有利。

 

曾经有一位母亲,因为烦恼孩子的学习问题而找寻求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这位母亲渐渐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出于“控制”的需要,而这种“控制”对孩子的成绩只会起到反作用。

意识到问题出在哪之后,母亲和咨询师约定要坚持一个月,期间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不管,彻底摆脱“控制狂”的魔咒。一个月过去了,摆脱了母亲“盯人政策”和严密控制的孩子取得的成果斐然:在月底模拟考中的成绩上升了十几名。

母亲感到很开心,也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于是主动终止了咨询。

然而,好景不长,结束咨询后没过多久,她又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控制。她的孩子苦不堪言,成绩回落,亲子关系也降至冰点。

后来,在咨询师为这位母亲做回访的时候,她忏悔道:

“(我)知道是我的方式不好,是我在控制(孩子),但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要是(孩子)不让我管的话我太难受了。”

 

大多数父母为何无法彻底反思自己的行为?那也许和他们个人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环境都有关系。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通常是50后和60后,他们普遍拥有较深的代际创伤。

“支配”与“控制”中长大的个体,更倾向于去控制别人

另外,人们对被控制支配的恐俱,并不能让我们躲开被控制的情形。相反,它会把我们引向某种特定的、选择性的支配和控制

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过度干涉孩子的发展,不断的让他们感觉自身蠢笨、无能、什么事也做不好,不断的为孩子安排铺路,要求孩子按父母规划的方向来走……毫无疑问,孩子的自主发展会被抑制,生命活力也会被窒息,久而久之,渐渐成了双眼缺乏神采、没有自由意志的“提线木偶”。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他人的情感所操控,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愧疚感,尤其是在自己无意中超越了父母的情况之下。就像是前文提到的露西的案例。

 

面对这种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我们向剧中的山姆学习:

1. 永远不要吝惜对孩子表达爱



当政府机构认定山姆没有能力抚养露西,而将她送给另外一户富裕的人家领养时,山姆没有绝望,也从不放弃对女儿表达爱。他走了很远很远,只为了悄悄见露西一眼。他告诉女儿:

“我本来想写信给你,可我不会表达……”

随后他唱起一支歌,歌名叫《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这首歌是露西名字的来由。最后他说:

“我爱你,就像歌里所唱的一样。”

 

2. 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和信心


当露西为了不伤害父亲的自尊心,故意装作自己很笨的时候,山姆坚持说:

“不,你不笨,因为你会念这个字。”

他鼓励露西超越自己,他也深深相信着露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应该获得最好的发展。

当政府机构将露西从山姆身边带走,送给另一户人家领养时,山姆并没有报复,也没有往孩子心里播撒仇恨的种子,而是倾尽全力聘请律师,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让女儿重回自己身边。

当一切尘埃落定后,山姆意识到,收养露西的那户人家也是真心疼爱露西的,而且他们能给露西更好的未来。于是,他告诉那一户人家的太太:
“露西是个好孩子,希望您今后能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对待。”

 

3. 尽可能的陪在孩子身边,当一个好玩伴

当露西和山姆生活在一起时,他们每一天的日子都很快乐。山姆从未丢下过女儿,一直陪在她身边,当一个好的玩伴。

露西非常信任爸爸,有什么心愿都会告诉他,而山姆也会尽力给她他能给的一切。



在露西的领养权被夺走后,山姆长途跋涉到了领养露西的那户人家,只为了悄悄陪陪女儿,和她说说话。露西也会悄悄溜出门,回到爸爸住的地方,因为她想离爸爸近一点。


最后,露西对山姆说:


“除了你,我不要任何别的人当我的爸爸。”


在律师和山姆的努力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山姆终于可以常常见到女儿,也和领养人家庭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露西得到了许多人的爱,和足够的社会支持。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最后的一个小总结:

不管我们现在的情况如何,是艰难还是顺利,是贫穷还是富足,其实我们永远都有选择。

就像山姆一样,即便智力低下、经济情况窘迫,他仍然选择了对孩子更有利的那种育儿方式:爱、宽容、信心、自由。他做到了。

育儿是一项不易的修行。祝愿大家和孩子们的亲子之旅幸福快乐,就像电影中一样,迎来一个圆满的结局。

 

To Be Continued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就请动动手指,帮我点个赞或转发到朋友圈吧!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儿童教师棉棉老师,坚持每周更新一篇原创的育儿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闻、育儿经验和儿童故事,也会不定期更新我的原创童话。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liceandMagicBeans,或知乎专栏爱丽丝与奇妙豆,实时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如果有育儿方面的疑问,欢迎从知乎的值乎向我在线咨询。为保护儿童隐私,所有儿童姓名均为化名,案例中的儿童特征也会经过适当处理再呈现。感谢理解。

商业合作请在文章后留言,直接联系本人。



图标 相关新闻